这几天看完了《匠人匠心》这本书。看完后沉思,不禁感慨这些工匠们,真是匠人匠心,他们实实在在是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正如这本书的封面所写:一辈子总还是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专注做点东西,去交付给光阴与岁月。
《匠人匠心》这本书,介绍了近20位传统手工艺人及其他们传承的手工技艺。
匠人匠心,他们沉侵在各自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记忆,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幸运。
透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邂逅工艺之美,更能遇见那隐藏其中的匠人匠心。
书中最让我感慨的是第二个故事—唐以金:匠人匠心。
故事主要讲诉,71岁的农民唐以金以一己之力,实现了一个古老民居异地重建的当代神话。
位于湘桂走廊的桂林市全州县,在2000多年的楚越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古建筑文化。
唐以金的家,就在灌阳河东岸的全州县邓家埠村。由于自幼家贫,唐以金16岁开始,就跟着老匠师傅们学习木砖瓦工,后来转行改成现代建筑。
2009年10月,由于湘桂铁路扩建,得知村里的一组清代的民居建筑群将被拆出时,老唐坐不住了。
这片古老民居占地约2400平米,以清代先贤蒋仁禄建于嘉庆三年(1798)的家宅为主,堪称桂北地区的古建筑精品 。
老唐横下心来,拿出了多年打拼的积蓄,不顾家人的反对,打算将古建筑群买下来异地重建。
真正实施起来,才知道异地重建困难重重,谈何容易。
第一步拆除。先把古民居拆除,编码下架。在他的指挥下,20多个工匠,通力协作,长达40天,才把上万个构件运到仓库里,暂时保管起来。
第二步选址。唐以金用自家6亩地的责任田,把对岸,灌阳河西岸的荒地白头坡置换下来,并投资120万修通了村级公路。
第三步重建。拆除容易复建难。20多个工匠花了800多天,才完成主体的复建。古建筑不可能千篇一律的机器制作,而只能是精雕细琢,功效缓慢的手工制作。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困难 ,在灌阳河西岸,奇迹般地矗立起一座座青砖青瓦,飞檐翘首的清代古民居。
这就是唐以金默默耕耘5年,异地拆迁修复而成的心血之作。
像愚公移山般执着的老唐,终其一生,仍将继续。这无异于现代版的神话,但是竟然实现了。
其实,我们一样可以,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