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孟子·尽心上》43:不仗势而教人

《孟子·尽心上》43:不仗势而教人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2-11-19 11:08 被阅读0次

    《孟子·尽心上》43:不仗势而教人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公都子问:“滕更这个人在您门下时,做什么事儿似乎也符合礼数,您不肯答之所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依凭身份尊贵来发问,依凭自己的贤能来发问,依凭自己年长来发问,依凭功劳功勋而发问,依凭旧友故交的身份来发问,都是我所不愿回答的。滕更他占了五条中的两条。”

    表面上看,孟子是在耍小性子,实际上,老人家是在循道而行。“有答问者”本来是君子教人的五种情形之一,君子所教人的,不过是做人的道理。如果讨问的人,反倒是有所依凭、仗势来问。怎么可能还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教学何以展开?

    做“学生”的不可以仗势而问,反过来讲,做老师的就可以仗势而教了?正是因为彼此都不能仗势,才有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一、挟贵而问

    自恃其尊贵的身份而发问,全然不懂得“不耻下问”的道。

    面对这一类的发问者,做老师的不予答问不是自恃清高,而是对其它学生的一种尊重。孔子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但凡是行过拜师礼的,孔子都能一视同仁、一律平等,都毫不保留地予以教诲。

    倘若有人凭借自己尊贵的身份来发问,内心里对老师没有丝毫的尊重。不尊重老师,实际上便是不信从老师所传的道。这种情况下,答问如何,不答问又如何。对他没什么用,对其它弟子是一种伤害,对自己是一种侮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儿,何必要做?

    二、挟贤而问

    所谓“挟贤而问”,是自以为有才能,自以为很高明。依凭贤能来发问,与其说是在讨教,不如说是在论道。若是讨教,搞好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若是论道,那就另当别论了。

    三、挟长而问

    所谓“挟长而问”,就是自以为年长,把老师当成小辈、晚辈,完全没有尊师敬长之心,这种情况下,所轻视的不是老师的位,而是当信从的道。倚老卖老,何必理他?

    四、挟有勋劳而问

    依凭自己有功于天下或有功于我而发问,哪里是发问,分明是讨债。世界欠你的,应当找世界讨去。我欠你的,哪里是一两个作答能够应付的。

    最好还是你是你,我是我,井水不犯河水的好。

    五、挟故而问

    你我虽是故交、旧人,但道就是道,师就是师。你把我当故交,我们便只是老友。老友之间,不存在答疑解惑的问题,更不存在求知问道的问题。

    孟子眼中,既有来问者,更有其它万千弟子。老人家认为君子的乐事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连教诲、引导的情形与方式,老先生都规划了五类——“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你把我当老师,我把你当英才,我们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你不把我当老师,我也犯不着非把你当英才。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我门广大,不读无缘之人。

    “我”尚且打定主意不挟贵而教,不挟贤而教,不挟长而教,不挟有勋劳而教,不挟故而教,你就更不必“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尽心上》43:不仗势而教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vvm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