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初夏时节。徐徐凉风送来的不是闲适,却是大洋彼岸触目惊心的消息。
疫情在印度愈演愈烈,乃至预估会有超过100万印度人死于这场新冠浩劫。人命如此脆弱,一个微细的病毒就使生命化为乌有,烟消云散了。
活着本身就是很辛苦的事儿。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意思就是,我觉得自己有身体真是麻烦。要是没身体,还有什么好焦虑的?
确实,人活着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身体要吃,要喝,要穿,要睡。你不好好照顾身体,身体就生病给你看。打针吃药,浑身难受。有身体就会有痛苦,它还会老,会死,无比脆弱。
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不是很被动?我们都是被生出来,焦虑的活着,躲不开身体的苦,无奈的面对死亡。生命的意义就是毫无意义,苟延残喘,无可奈何?
或者生命的意义反而是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追求感官的快乐,让身体很舒服,并且追求内心的优越感与满足感,乃至尽量延长身体的有效使用寿命呢?
我说说我的一点看法。第一个观点太消极,第二个观点太没智慧。
要想超越痛苦,活得自在,就要学会看破身心。
说的简单些,你要知道那些只是感受,你自己给这些感受做了判断和分别罢了。你自己想出来的好或者不好,然后自己骗自己。即看不到世间的真相,也不了解万物的本质。
这里要说一说“五蕴皆空”的道理。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和识。
色,就是我们看到的乃至能感受的东西。
受,就是这些事物给你的感觉。有苦,有乐,有忧,有喜。
想,就是对这些事物产生记忆或者印象。佛经里叫“取相”。
行,佛经讲“生灭造作”。说白了,你有了某种强烈的意识。就是你去追求喜欢的东西给你舒服快乐的感受;躲避不喜欢的东西给你痛苦的感觉。你开始根据自己的看法,采取行动去有意识的取舍某些事物。
识,就是分别。你的记忆和意识形成了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建立了通过感受获得的观念。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柠檬,你一见到它就开始嘴里冒口水。那是因为你吃过柠檬,你知道它的味道很酸。你如果喜欢柠檬,这个过程是开心的。如果你不喜欢柠檬,这个过程就是痛苦的。柠檬本身就是个果子,你自己在看到或吃到它后起了分别。也就是你经历了“五蕴”这个过程。如果你知道这个只是感受,你不会怎么样的,吃不吃柠檬你都不会很介意。
这个过程也不管你心里如何判断,都是一时的,早晚会过去,不是永远的存在。这也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道理。所有的“行”,都是造作罢了。那就别去计较分别,给自己一个相对去取舍。只有“不取于相”,才能体会什么是“寂灭为乐”。
以此类推,最后咱们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是生命的意义。
首先,生命在没觉悟之前是一场学习和历练。
你一定先是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体验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各种痛苦和各种快乐。
你会开始想,我要怎么才算是好好活着。尝试去追求你想要的,躲避你不想要的。
而后你会经历失望,挫败,焦虑乃至不安。因为你发现,你所拥有的似乎注定会失去,你不曾拥有的似乎永远也无法获得。
而生命的结局是注定的,那就是病痛和死亡。
和病痛与死亡相比,任何事情都显得没有了意义。
你经历了以上的种种,悟到了世间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的时候,你才想更深的了解怎么才算是活得明白。
那么你已经接近了世间万物的真相。
我们的本质同一。这个本质根据缘分生出了世间万物,生出了你我,也给了我们每一期生命的时限。
见到了自己的本性,那还有什么放不下想不开的呢?因为生死根本就不是问题。
如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管遇到什么事,开心的也好,难受的也好,都别把它当回事儿。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好好活着就是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