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上有一句熟语,叫做“人生致富靠康波”。康波是一种定律,这种定律指的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一个循环大概六七十年。所以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碰到怎样的康波时期就决定他这一辈子是否能发家致富。这听起来有点宿命论的感觉,仔细察之,宿命论又似乎是懦夫的推脱之词。
当然,我本文并非谈的是经济问题,我这次谈的是教育。我自小有成为一名老师的心愿。后来果然也成了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师。每一行都有高手和庸才,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自然是教出的好学生越多越好,至于什么样的学生才谓之“好”,不在我们此文的讨论范围,我们此文主要还是着力于讨论为什么难以成为一个好老师,或者说,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教不好?
万事皆有其因。我所在的乡村,不是条件最差的,我所知道的其他地方比我这里条件差的比比皆是。但就是这样一个还不错的地方,现状是什么呢?
开学伊始,前来为孩子报名读书的家长络绎不绝,其中碰到一家是这样的情况:母亲弃家而去,至今不知行踪。父亲收监在牢,奶奶去世多年,爷爷年迈多病。报名是由他的什么大奶奶带着来报的,问他在家的生活情况,说爷爷长期在外做工,饭是由自己做自己吃。要知道,这孩子今年才9岁有余,怎么撑起一个家来?后又从其大奶奶那儿得知,他前年得了什么病,是辍学在家看病,如今是看好了,才准备来插一年级就读。我注意到每当我们谈起他家里面的情况时,他总会下意识地往外面走,好像不太喜欢大家议论他的家庭。
这样的学生该不该帮?肯定该帮啊,这么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告诉你,这样的学生没一个学校愿意收留。不仅不会收留,而是唯恐避之而不及!为什么?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就我们这里的(这里大概指一个市的范围,再远的不明情况不敢胡说)教育而言,头等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是教学成绩,而是安全事故!用某些人的话来说“学生教不好至多罚你点钱,但是一旦出了安全事故,就不是罚钱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引咎辞职也许都是轻的。”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呢?当然是家长监护得当,家庭幸福圆满的人家子弟。而像上述这名孩子,傻瓜都知道是块烧红的烙铁,谁接着烫死谁。
这个时候该是道学家表演的时候了,道学家们会说——话虽如此,但这么惨的孩子,你们老师不接着谁接着?关于这个问题,我谈两点,一是这个孩子他最终我们还是会收的,原因是他是本村户籍,仅此而已。户籍在此就必须无条件收下。但注意了,这是无奈之举,你换做自由选择试试,看看他最终会落到什么下场!我猜大概有两条路,一是无奈继续回到家做一个孤儿,二是送到私校里面去,私校多数只认钱不认人。逼着做的事情与自己本愿去做的事情有着本质的区别。
接着上面第一点,我要谈的第二点是,道学家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不是站在个人的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不是由道德撑起来的,而是因为某制度满足了绝大部分人的个人私利才得以获得稳定和平衡。像我们在央视里看到的那些《最美乡村教师》毕竟是万里挑一。这万里挑一和云云普罗大众比起来,真的是沧海一粟。
虽然这个学生不是投入我们班,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于这些现象,可谓深有感触。而且整体来看,像这样情况严重的,可能不多,但比这个好一丁点但仍然是家庭破败的学生,仅在我校,并不占少数,遑论加上其他学校。
说到此,似乎离开我们的论题有些远了,我们先前提到宿命,提到为何教不好一个学生,其实大伙儿从我举的这一个小例子里,应该早有所感。首先是社会大环境,再是学生个人的家庭背景,这些东西教师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在乡村教师自身可控的范围内,纵使你有万般才学,能够提升教育质量的手段极其有限。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享受!为什么这样说,教育是让人接受新的知识,探索新的事物,人对于新奇的东西具有天然的兴趣,有一个人带领我们领略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为何不快乐!你为何喜欢出去旅游,为何喜欢涉猎那些奇风异俗,为何对宇宙星空那么感兴趣,不正是因为新奇吗?而教育不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所以教育家说,对学生最好的奖赏不是什么物质奖励,而是他学到的知识本身。试想成功的那些教育家他们是怎么做的,什么孔子,柏拉图,苏姆霍林斯基,甚至魏书生等等。他们教育的方式是什么?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柏拉图随时就可以席地而坐与他的学生就某个哲学问题探讨一天,苏氏让他的学生种树,魏书生教他的学生抬土!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停留在见方的教室里记背那些毫无生趣的东西。真正的教师,实则是为自己的学生在这落寞的人世间搭建一个伊甸园。
我一直想成为一个好老师,但我思来想去,有一些东西我个人无法改变,虽然蓝图已在我心,但是大势如此,我所能做的却微乎其微。就像可令人致富的康波定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