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这篇《座右铭》来自东汉的崔瑗,也是“座右铭”一词的出处。
从这篇《座右铭》中,一个严于律己,信守道德的文人形象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不过,崔瑗给后世留下的可不只是“座右铭”这个词,他还是一位极有影响力的书法家。
崔瑗生于官宦之家,父亲崔骃也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学者。
但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崔瑗,却注定一生跌跌撞撞。
崔瑗幼年时父亲早逝,家境从此一落千丈。
好在他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并未因家道中落而影响了学习。实际上,崔瑗的一生都十分勤勉。
为了生活,崔瑗18岁便来到京城洛阳寻找出路。看来今天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大城市,这种行为古已有之。
那时的崔瑗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崔瑗很擅长交际,对朋友十分慷慨。他自己生活拮据,朋友来了必好酒好菜的招待,再加上十分有学问,很快就在人才济济的洛阳有了名气。
不过名气归名气,生活条件却始终不见改善,仕途上更是一片灰暗。
一直到40多岁,崔瑗才当上了一个小小的郡吏,连官位的边都还没有摸到。
可即便是这样低微的职位,崔瑗做了没多久,又因为犯了事被抓进了监狱,连吏的职位都丢了。
做了囚徒的崔瑗依然保持他勤奋好学的个性。他听说狱管精通礼学,每次在例行提审的时候,崔瑗就抓住机会向这位狱管请教一些礼学知识。
这位狱管惊讶于崔瑗的好学,对他的请教也是知无不言。
就这样,每次提审,后半场时就换了主题,由审问变成了授课。
可能是老天爷也怜惜这个好学之人,崔瑗很快就出狱了。
因为他的勤勉,进过监狱的崔瑗非但没有在社会上留下污名,这件事还成了人们争相传颂的美谈,更加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名声大了,就有人来上门招募贤才:先是度辽将军邓遵,后是车骑将军阎显。
可这两位将军运气不好,因政zhi上失利,先后被杀,崔瑗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差点没了命。好在后来都有惊无险,逃过一劫。
心灰意冷的崔瑗决意归隐田园,潜心在家研究学问。
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在生活的磨砺之下,渐渐褪去了张扬,留下了沉稳。
幸运的是,临近五十岁,命运终于不再冲他翻白眼,而向他露出了笑脸。
隐居不久,朝廷听说了他,下令推举他为茂才(也就是秀才),随后又派他去汲县做县令。
在汲县七年,由于政绩突出,崔瑗在仕途上开始越走越顺。最终升迁至济北相。
济北在当时
属于封国,作济北国的国相,就相当于是那里的实际上的掌权人,权力还是挺大的。
至此,崔瑗算是走上了他仕途的巅峰。
再说崔瑗的艺术成就。
崔瑗擅长章草书法,线条柔和而流畅,十分精美。

此外,崔瑗写过一篇《草书势》,文中讲述了草书的渊源,说明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兼具艺术性。
崔瑗形容草书的文字之美:“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草书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书法理论著作,把书法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我们在回过头来去读他的《座右铭》:“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我想,崔瑗算是做到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