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这篇课文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我将这篇课文分成三个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连词成句阅读的方法,根据总结性语句理清文章结构并学习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分析三个故事中的人物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第三课时主要理清三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复述三个小故事。
我起初想着改变往日先学习生字新词,后理清文章内容,再品析人物这一顺序。所以这次我调整了课时顺序,先品析人物,再复述故事。我认为学生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复述故事时才能代入情境,讲述的生动有趣。所以,我想尝试一下。我一直不善于分析人物形象,为了听听其他老师的建议,周三上午我进行了校内公开课《将相和》第二课时。
这次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复习导入
1.本文讲述了哪三个小故事?
2.“将”指谁?“相”指谁?“和”的意思是?
(预设:“和”是和好的意思。将相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将相不和的语段,说一说他们为什么不和?(学生找到第15自然段。不和是因为廉颇对蔺相如不服气。)
师:蔺相如是不是真如廉颇所说,仅凭一张嘴呢?我们一起从故事中找一找答案。
二、学习“完璧归赵”
师:请同学们再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边读边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说一说你眼中的蔺相如。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批画文中语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师: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有勇有谋的人。
三、学习“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师:请各学习小组仿照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提示: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小组合作学习)
在人物分析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思路是老师先引领分析,再由学生仿照分析。结果我发现学生可以很快找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但是还无法准确地概括人物特点。小组合作也是流于形式,一部分同学不能参与课堂讨论。在课堂上,我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过于简单,不够贴切。
四、写法总结
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是我们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本文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展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有勇有谋、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特点。刻画了廉颇知错能改、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物形象。
因为学生写作能力不强,所以打算课堂上进行仿写练习。
仿写设计:让我们再来看一个范例,学习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一方法来进行小练笔:写一写你喜欢的老师。
因为分析人物环节时间较长,所以仿写环节在课堂上没有进行。后来课下仿写时,我发现学生对于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这一要点理解不透彻,他们往往把好几个特点拼凑在一起,写得空洞不具体。
自我反思本次教学,课堂容量过大,教学评价过于简单。课上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学生读课文时间比较少,课上也没有专门进行朗读指导,所以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不太了解,在分析人物特点时,也不能很好地体会人物当时的情感。
在以后教学中,还是需要明确思路,把握学情。无论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关注学生状态,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让课堂发挥真正的作用,让每一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也对课堂气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还需教师先把自己代入情境,从而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甚至觉得为了吸引学生,课堂上老师多么夸张的表演都不为过。
一教一反思,希望自己能在不断反思中提升能力,自我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