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漫话》2018-6
林庚著,北京出版社,2011年2月第2版
这是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的著作。对林庚先生,我早有耳闻,但一直未能拜读其大作。这次是因为要带学生读《西游记》,所以才会寻找相关的研究资料,找到了“大家小书”系列中的这一本。
林庚,字静希,他的专长其实是在古典诗歌研究方面。但他在研究《西游记》的过程中,仍然表现出学者那种严谨的治学精神,有理有据,论证严密,读来不觉时时颔首称是。
第一篇是《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情节》。
关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中心,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反映农民起义,还说:“没有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的那样规模巨大,以致使得封建统治者不能维持或者几乎不能维持的农民起义战争,孙猴子大闹天宫这样的情节是不可能虚构出来的。”
林庚先生认为这样的观点割裂了前七回和后九十三回的联系,而且结论缺少分析和解释。对此,林庚先生作出了反驳。理由如下:
1、孙悟空的性格与封建社会里的农民有着显著的差异。农民的典型性格是“安土重迁”,向往于无剥削的生活。但孙悟空放弃花果山无忧无虑的生活,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去寻求他的理想。这样的情节与他后来历尽磨难去西天取经有着性格上的一致性。
2、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农民起义的起因是不同的。农民起义的原因都是强征徭役、重加赋税使得民不聊生,但孙悟空两次大闹天宫没有受到重视。
3、大闹天宫的战争场面与农民起义的也不同。孙悟空是单打独斗,而农民起义都是依靠群众的力量。
关于“反了”这个问题,林庚先生也有回应。
《西游记》中有关于孙悟空“反下天宫”的说法,但不能以此作为反映农民起义的理由。因为历史上关于“反了”的记载很多,从《左传》到《史记》到《水浒传》《封神演义》等都有,但并不都是农民起义。所以一个“反了”并不能代替大闹天宫具体情节的具体分析。
大闹天宫的情节也并非多次农民起义的之后才能虚构出来的。
古代俄罗斯基辅时代伊利亚的英雄故事,在情节内容上与大闹天宫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那时还没有发生过足以称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更不用说多次使得封建统治者几乎不能维持的农民起义战争了。所以,别人的结论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第二篇是《西游记漫话》主要谈论了孙悟空的现实原型问题。
从菩提祖师说起(形象起点):到菩提祖师那里拜师学道,从天真可爱变成灵巧善变。菩提祖师不仅会打市语,还熟悉市井江湖的世态人情,教习内容涉及三教九流的谋生手段。
天上人间(大闹天宫的生活基础):(一)孙悟空偷桃偷酒偷仙丹,只是大闹一场,没有丝毫动摇天宫的统治,也没有任何政治目的,或什么安排与计划。这与《喻世明言》中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和《七侠五义》中的白玉堂闹东京的故事情节相似。这说明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形象是以市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为生活依据的。(二)在具体细节上,还可以将孙悟空与《二刻拍案惊奇》里《神偷寄兴一枝梅》里的神偷懒龙进行比较,两人都身材瘦小灵巧,都可以几天不吃不睡,都有变化莫测和以假乱真的手段,都以神偷的手段闻名,甚至行骗偷盗的细节都有相似之处,连应付某些同样的困难与危险都用同样的行为方式。这些细节上的相似告诉我们孙悟空的性格形象是从市民生活的经验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广泛的普遍性,是以市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为原型的。(三)《西游记》以西天取经为主要内容,大闹天宫是序幕和前奏曲,为孙悟空提供了精彩的出场和出色的亮相,使他成为无可争辩的主角。《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却是以唐僧为主角,对孙悟空的表现较少。这情形如同《水浒传》前半部为各英雄好汉安排精彩的亮相一样。
江湖风波:《西游记》是一部以取经故事为主体的讲史性传奇和江湖上的历险记,这是孙悟空作为一个闯荡江湖的英雄形象大于他的市井神偷形象的原因。(一)唐僧一行遇到的危险和劫难分为两种,一是碰上了妖魔的打劫,二是孙悟空见义勇为,主动擒拿和降服妖魔。前一类妖魔行径与市民小说(如“三言”“二拍”)中客商闯荡江湖时常见的山寨王及所谓剪径的强人相似。(二)江湖多风险,于是英雄好汉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大闹天宫为孙悟空打下了好汉的名头,西行路上,孙悟空屡次用自己的名声去威慑对手,与“三言两拍”中的英雄好汉相似。《水浒传》前半部所描述的江湖世界也印证了西行劫难来源于市民的生活经验。孙悟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与《水浒传》中英雄好汉行侠仗义的行为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孙悟空在高老庄降服猪八戒的故事就与鲁智深大闹桃花村的故事在起因、过程、结局和精神、声名远扬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