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收入和支出,是私密的,这属于人的隐私。它是不愿意为大众所知道的。但是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形成病毒传播,那么就至少需要一些半公开的场景是可以用到的,以让用户能够通过相应的渠道,帮助我们进行再分发。
可能的半公开场景有哪些呢?
第一,公益捐赠
公益分享的执行人是,公益组织,一级传播则是受捐人。那么我们主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对于信息执行人来说,他是否有动力去做这件事,这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公益组织来说,他公布信息,能够增强,捐助人的信心。证明了,捐助人的钱得到了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用户进行再次捐助。另一方面,由于这个基金能够更好的利用钱款,也让更多的捐助者能够进行捐助。但是前提是,这个市场足够的市场化。但是我们目前来看,捐助的执行者还是过少。同样的公益组织之间的差异也不是特别的明显,因此这种微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程度。
当然另外一个需求就是,通过社会化的传播,能够帮助他们进行开源。而这一点则主要在于他的一级传播者是否乐意,将其分享到sns之中。如果用户乐意去分享的话,那么对于公益组织来说,他也是有动力去做的。因为这能够给他带来更多的钱和影响力。
那么对于用户的捐助者来说,他捐助的需求是什么?
我们目前来看,可能有如下几点。
1,求心安(对未来可能厄运的补偿,即是说,我通过这样的爱心行动,帮助了他人,同时也将这种理念传递出去,那么如果我未来也遇到这样的灾难,因为理念的普及,我也会收到帮助)
具体内容包括
(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福利优惠
第二十四条公司和其他企业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五条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依照本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六条境外向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捐赠的用于公益事业的物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
第二十七条对于捐赠的工程项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支持和优惠。
路径是这样的:
我做了这样的事——获得心理安慰。(个人层面的)
最受欢迎的受捐人群——顽强奋斗
我做了这样的事——传播出去——别人会用特殊的眼光来定义我。(组织层面的)
http://gongyi.qq.com/a/20140928/034429.htm
(腾讯慈善人士分析报告)
可能最想要获得的标签有:
大众类的标签:高人一等的存在感、爱心、可爱(宠物)、时髦(冰桶挑战)、有钱、正能量、善良、引起关注
小众类的标签:我是专家(社科类),培养孩子
我做了这样的事——传播出去——传播了这种理念——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同情我。(社会层面的)
最受欢迎的受捐人群——乐于助人的人
自然灾害
所以通过上面的形式表明,普遍上,他们对于钱的具体数量并不是太在意,但是他们对于这个行为所带来的看法很重视。(此点可以问,如果你有一个朋友经常做公益,你对他的看法会怎么样?)而且此点对于钱的数量是弱化的,因为一旦你将其量化,而且数额巨大的话,那么你的要么被当成山炮,要么被当成怀有特殊的目的。
所以这一点上,可以打的点在于,如何的将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放大化的表现出来。比如说,我可能只捐了1元钱,但是这1元钱一旦我们将其和实物进行挂钩。那么用户在别人心里的位置就更重了。或者用相对比较有趣味的玩法来让整个玩法运行。比如说,只有妹子能做的爱心传递。(这部分可以研究下传播的常见玩法。比贱啥的(引起关注),深夜美食啥的,能够引起相应的需求。)
另外用惨来吸引用户进行传播这点,虽然从后台的效果来看转化是好的,但是这对于用户的分发来说其实是不利的。因为你让参与的用户看到了负面的信息。来让另外传播的形式最好以h5(图片),而不是app的形式进行传播。只是用做品牌宣传,通过造势,来让降低获取用户的成本。
事件——认知(解决认知的问题)——问题——行动(下载)
这样的话,关于公益基金的整体框架就搭起来了。对于商户,我们保证其做品牌宣传,对于用户来说,满足他“高人一等的存在感、爱心、可爱(宠物)、时髦(冰桶挑战)、有钱、正能量、善良、引起关注”这些标签。让用户看完之后,产生这样的看法。
那么这个看法如何的衡量呢?
用户访谈法,或者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做测试,这个是最直接,如果不行呢,也可以用搜索引擎来部分替代。
为什么要品牌宣传呢?因为对于用户来说,记账是个小众需求,因此只有他们需要的时候才会真正使用。因此打好提前量很重要。当他一想到记账的时候,就记起随手记,那么到时候,下载的需求就会很好搞定。
第二,股票基金
?感觉有,但是没有特别的研究
第三,21天成长激励
在做数据调查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的用户,会在记了一天之后,或者记了一周之后进行分享。那么他为什么进行分享?就是他想让别人知道,他在理财,他在上进。他希望通过他的分享,让别人注意他。因此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计划。像攻略一样,通过21天,帮你完成你的记账习惯。比如1天,3天,7天,15天,21天,这时间点。然后加上横向测评,你打败了多少人。从产品上需要考虑的是,你的隐私需求。具体项目要打马赛克。或者只是把你花钱最多的项目和花钱最少的项目,花钱最值得的项目,花钱最不值得的项目等这些维度的一个汇总,(后者有没有方法,让用户分享他正在努力记账(总数应该是可以的,细节可以忽略,记了几笔账,而不是记了多少钱。),又没有暴露他的隐私。)
记的钱多了,我们可以说,可以不用那么细,太细的记账是生活的麻烦,我们要学会将之平衡。(记账小技巧的收集)记得少了,说要记得细一些才能够更清楚的知道我的信息。
第四,学生群体
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发现有不少的学生群体再做记账分享,尤其是一些留学生,他们的父母可能会要求其在外面记账,然后定期的将收支分享过来。
这个具体没有感觉,所以没有特别的探讨,不过我感觉这个需求是父母的需求,所以着眼点应该在父母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