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这部书,就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镌刻在每一个读者的心坎上。
但我们今天不谈《目送》,这部我看了不止五遍的书,因为谈过谈多回,所以今天要说的是《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你能相信这本书,是我在南国书香节当天,在扶光书店的展区一眼看中,然后买下,让同事自行去看展,自已一个人坐在简易的椅子上,保持着一个姿势,一口气将它读完的吗?
我自己都不信,可是我做到了。
因为在《目送》之后,我等她的文字等的太久,虽然中间这五六七八年的时间里,持续的有《银色仙人掌》和《美丽的权利》等书的出版,也多半是对以往文字的归拢合集,不能解渴,而有些她的书虽在台湾出版,但因政见原因,不允许引进大陆。所以最后,翘首以盼的,就是能够出版最新的文字,但是她忙于政事,忙于讲学,写作的事情就耽搁了。这次来的,是《目送》的升级版,你能想象的到,在诺大的一个展览馆里,有一个体格庞大,骨骼清奇的女子(我不是胖,是壮壮的——请念三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抱着一本书,一会儿抬头看看天,一会儿忍不住掩嘴而笑,看天是怕眼泪啪嗒啪嗒流下来,而掩嘴笑真的是怕自己在这样大的公共场合里发出鹅叫声一般的笑声,不知道鹅叫声是什么声?自行查询网络吧,我不笑了。一位广州本地的大爷看着这个女子奇怪哦,借着看书的机会询问我看的啥书,我们便攀谈了半天。
说实话,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神经病。
好,言归正传,谈谈这本书,有太多话讲,或许一不小心字数就会飙升,所以允许我的啰嗦。
这本书于2018年8月出版,所以我目前拿着的是一版一次印刷,如果估计不错,我相信它还会像《目送》一样再版再次印刷,因为好的内容值得更多人拥有。
从内容上看,《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更偏重于个人与时代的大问,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形象,而偏偏这个小人物,又是美君,是作者年过九十的已经失去了神智的母亲,如果说《目送》这本书讲的是三代人之间的情感对白,那么《天长地久》则是面对时代的生死大问。
或许有很多人有机会面对死亡,而很多人没有。
因为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或者经历,很多人对死亡时惧怕的,是好奇的。所以通过作者的笔触让我们认识到死亡,认识到当一个人逐渐老去之后,应该对待生命的态度。或许,老去,是生命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礼物,只不过我们未曾如此考量过。
生于1952年的龙应台,父亲龙槐生来自湖南乡野,母亲应美君来自浙江淳安,这个在《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和剧本中屡次出现的地方。如果你在地图上敲下“淳安”二字,或许出来更多的是千岛湖景区,不错,千岛湖下,就是淳安古城。那一个个小小的岛,原来是美君小时候故乡的一座座山,淳安在水下,美君没有了故乡。
龙应台的名字,取自父母之姓,她出生在台湾,那时候有太多人叫着和时代背景相关的名字,大陆也是如此。比如“解放”“建国”“四清”等等不一而足。作为那一代人的后代,我们和历史已经相隔了一堵墙,那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墙。龙应台小心翼翼的打开那个时代的一扇窗,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料,比对着美君的日记,写下一篇篇朴实却尖锐的文字,直入读者的心灵,带着你眼泪滂沱,带着你嘴角上弯,我一直慨叹,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书评|《目送》之后,让我们去学习如何面对生死这般大事——一生忙碌的龙应台,前半生忙着求学读书做学问,以笔为武器,引发一片片的野火,你看她的《野火集》,哪一篇没有充满着内心的激情和对当时社会的鞭挞,有的文字我们看不到,就不论了,她的视角在人身上,无关政论。没想到对政坛批判的非常起劲儿的她,后半生起步的时候却选择做了编内“政治家”,成为“台湾文化部长”,那些在政府机构上班的日子里,那无暇顾及父亲槐生,无暇顾及母亲美君,甚至父亲慢声细语的一句话,都要被她硬生生的给怼回来,因为太忙,太多文件要处理,太多事情要做……就是没有给家人的时间。
等到父亲故去,等到从政坛下野,等到在大学做了住校作家和教授之后,一直被忽视的美君,也老的不像样子了。失去了行动和言语的能力,只能坐在轮椅上任由他人的摆布。过了花甲之年的龙应台,环顾周围的闺蜜逐渐的眼睛变花,头发变白,才意识到每一个人在生命长河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公平,同样会面临死亡,谁都逃不过,于是开始大胆的去谈死亡和生存姿态的问题。
很久很久她都不愿承认内心有什么值得后悔的事情,但时间会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比如对美君的态度。
这个在《目送》中会在泡澡时大喊“这个鱼人(女人)好肥哦”的老婆婆,这个在年过70仍旧给自己做了眉毛和眼线的老太太,曾经那么活灵活现,现在却像一个不动声响的木偶,呆坐在轮椅里,因为不能说话,所以作者选择以书信的形式,在陪伴她的日子里,把自己对她的情感,对他们那一代人的情感,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给我们呈现出来,时间在她笔下就像卷轴画般时卷时舒,收放自如。有些事,年轻的时候来不及做,就等到老了去完成,比如陪伴。龙应台和多数的平常人一样,等母亲老了,才真正反身回来,去理解她,却探寻她的内心世界,去触碰此前从来不去思考的问题。
书评|《目送》之后,让我们去学习如何面对生死这般大事——比如美君生活过的故乡的样子,美君年轻时的英勇气概,比如美君生养几个孩子的艰难日子,在眷村里小心翼翼的靠着微薄的收入经营着一家人的生活,比如美君坚持送女儿去读书,比如美君70岁去纹眉……每一项事情都是这个看着干瘪的老太太,在用自己最大的气力,和当时的社会以及时代对抗。如果没有美君的坚持,没有美君的大度,就没有当下的龙应台,有一种说法是,现世的女儿会无论性情还是品性,都会慢慢的向自己的母亲靠拢,虽不十分准确,但也有几分道理,美君的血液基因一般流淌在龙应台的体内,那种无言的对抗现实的精神,文字告诉了我们。
采取这样的对话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真实,继而开始反思自身。孩子们都会长大,父母都会变老,我们往往把感情投注在无关的事情上,却忽视了我们最亲近的人。父母年长,作为儿女,每一个人都是在和生命赛跑,和时间赛跑,但生而为子女,我们终究是比赛中的失败者,唯一可以欣慰的是,在尽可能多的时候,陪伴他们。
有些课程,学校不会教给我们,比如陪伴;
有些课程,需要我们用生命去体验,去完成,比如经历生死。
因为人生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因为“上一代人不会倾吐,下一代人不会体会……”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爱人如此,对亲人也如此。
书评|《目送》之后,让我们去学习如何面对生死这般大事——
网友评论
谢谢分享。
年轻时就是龙应台的粉丝,现在是“老粉”啦,仍常常被她的文字所吸引所感动👍👍🌷🌷
友友太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