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作不为钻,只写一篇坤元评

作者: Mr_稻香老农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08:43 被阅读25次

——读网红作家蒋坤元老师的经典文章《在前线(03):远远传来救命声》

快艇在水面上划了几个圈停住了。我们把绳子甩过去,甩一下,小女孩没有抓住绳子,再甩一下,她还是没有抓住绳子,甩了第三下,小女孩才抓住了绳子。她使劲拉住绳子,快艇向屋顶慢慢靠近,然后我们一齐用力把她拽到了快艇里。

私自认为这是这篇文章的高潮部分,当然散文不像小说有什么高潮不高潮的,那我们姑且把这一段称为文章的精彩部分吧。

也许有人会说就这些平常不过的如口语的话,我认为最精彩,是不是有些过头话了。其实我不认为过头,而且我认为一篇文章的好坏,绝对不取决于文章有无华丽的辞藻,如果一篇堆砌华丽辞藻的文章并无真情实感,那么它就会苍白无力,让人读了就觉得是吃了阳澄湖大闸蟹后再去品尝的一道菜,食之无味,味同嚼蜡了;而真正优美的文章,就应该像作家蒋坤元的文章一样既质朴清新又富有真情实感的,这样的文章才像吃兰州的羊肉刀削面一样,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咬嚼,说得直白些,就是两个字:带劲!

这一段文字的精彩之处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而且口语化,不像有些专门炫酷花招的伽们满口拽斯文,也不像他们写的让人看了觉得头上扣了一盆糨糊,让人糊里糊涂的,不是,作家蒋坤元不像那些个“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嫌”的人那样,他说话快人快语,很直白,绝对不像《艳阳天》里的弯弯绕,这跟他出身军人有果断直爽的性格是很有关系的。

这一段文字虽然朴实无华短小精悍,但画面感极强,内涵很丰富,蕴藏着让人超乎想象的内容,说它像电影影片中的一个特技亮相的镜头也不是不可以。我读这一段感人的文字时,想到了同样是军旅作家的李英儒,他写的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里边的主人公杨晓冬回家见到母亲时,在一个夜晚,母亲摸黑拿起火柴想擦燃火柴点上煤油灯,第一次母亲哆嗦着手没有擦燃,第二次又把火柴划错了地方又没擦燃,第三次才好不容易把火柴擦燃点亮了煤油灯。而作家蒋坤元的这段文字中同样写到小姑娘抓绳抓了三次才抓上,我认为跟李英儒写的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虽然李英儒写的是母亲点灯,而作家蒋坤元写的是姑娘抓绳子,但是这种细致又逼真的画面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一样的,是殊途同归的。

跟李英儒文字华丽不一样,作家蒋坤元写的这篇文章,文笔流畅,文字质朴如口语,文章中跳荡着一颗火红的心。作家是以前线记者的身份跟新闻干事李忠庆到现场去采访的,但文章中处处看见了他为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而急而想,不仅如此,而且他坐上了快艇,亲身参加到了抗洪救灾的行列中去了,难怪他写的这篇文章很接地气,而且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为这都是他的经历啊。

这篇很短的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多了去了,譬如他描写洪水淹没了房屋,怎样淹的呢?他说得不是笼统的,也没有轻描淡写,而是写“露出一点点屋顶”,写树“只露出一点树尖叶子在水面”,快艇在屋顶和树尖之间“飞来飞去,划出一个又一个水圈”,看,你看,是不是像一个画家画的一幅既简约又细致的速写画一样,作家手握如椽之笔,只寥寥数笔就把他和战友抗洪救灾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如果是我们有些人写,说不定我们会哆里巴嗦地写上一大篇,还写不到点子上。因此,我希望大家多来看看像这篇文章的文章,看了你会受益匪浅的。当然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跟吃酒不吃菜、各人心中爱一样,有人愿意去看那些穿着华丽衣服但瘦得像电线杆子的文章,也是人家自愿的,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天写作不为钻,只写一篇坤元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wtu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