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二班 周欣楚 26号
篇章四 任务
浅析中国侠文化
—如何看待“士为知己者死”
在正式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的侠文化。
在百度百科上,侠有二重相关的含义:在事, 是指正义的行为;在人, 则指正义的代表,或“集中社会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于一个具体的个性,使侠士成为正义、智慧、力量的化身”(梁羽生语)这是普遍承认和接受的。
而我个人认为,侠其实只是一群会武而不会文的士罢了。所以,归根到底,我们的侠文化,其实也就不过是换了一个名称的士文化罢了。但是,这个另类的士文化跟传统的士又有所不同。因为侠是一群具有高强武功的人,所以他们也会有普通人没有的本领,凭借着高强的本领,他们就会去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至于什么伸张正义,建立门派啊,都是他话了。
那么,如果可以理解“侠”是另类的“士”的话,那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士为知己者死”了。
士阶层作为当时的一个新兴的阶层,他们带着自己的思想登上政治舞台,当时的诸侯几乎都没有能够真正去理解他们的思想的。都是希望通过战争来吞并土地。“士为知己者死”其实是形容两个人的友情已经发展到亲密无间的程度,而处于战国时代,诸侯纷争,又去哪里寻觅这样一位“知己呢”?
在现代汉语中,知己,指的是能够了解、理解、赏识自己的人,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常指懂你自己的挚友或密友,它是一生难求的朋友,友情的最高境界。
人的内心深处总是渴望着能够被他人理解,人都有被理解的需求。这个道理大家都有体会,谁不希望被理解、被接受呢?不严谨地想象一下:原始社会里,更被理解的人当然更被,接受,也就更能生存、繁衍。所以,被理解这个需求,简直与生俱来。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是排在最顶端的,对于战国时期的士阶层来说,他们前几个需求理应都是已经被满足的,那么他们就开始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了。而如果这时候能有这么一个“知己”能够了解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成功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话,我想,他们也会愿意为这个“知己”付出自己的所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