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教学如何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静悄悄的革命》中强调要去除班级中的形式主义,打破学生主体性的神话。
班级中的形式主义之一:手势。老师在班级授课中要求学生举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要求本身存在一些局限性。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会因为紧张或其他原因,可能无法完整地规范地表达真实的内心想法,因而造成了沟通障碍。
试想一下,如果学校开全体教师会议时,校长要求老师举手并站起来表达意见,作为老师的我们内心作何感想?是否在站起来的一瞬间突然忘记了想要说什么?
我也赞同作者反对手势,也希望可以和学生平等地像谈话一样地进行交流。但在真实的课堂中如果去掉手势,如何在大班额的班级里让学生畅所欲言呢?会不会出现乱成一锅粥的现象?课堂无法控制,纪律乱糟糟的班级,好成绩从何谈起?
班级中的形式主义之二:热闹的课堂。教室里学生回答问题时此起彼伏,看起来好像学生课堂参与度高,回答问题积极,应该是一堂好课。作者提出作为教师,我们要创建善于倾听的课堂,让被动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在静心倾听其他孩子发言时,所做出的合作的、反思的、能动的回应和倾听才是发挥本身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和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相互融合,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才真正地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