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秋日的早晨,还没冷到有露珠,凉风拂面,阳光斜洒在草地上,这样的早晨去健身房跑步就是暴殄天物,浪费了大自然的美景,于是便去了学校体育场,路上鸟儿成群结队的在还郁郁葱葱的树叶间叽叽喳喳,小松鼠也混迹其中,时不时扔下一个磕空了壳的榛子,还好没有砸中过我。
路过农学院的花圃实验田,红黄紫粉,蜂蝶纷纷,都不太敢靠近。奶牛们一大早就悠闲地啃着青草。这个世界上的生物好像都在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我也是。
边跑步边想今天是中秋节,已经是在这边第六个中秋节,爸妈婆婆都已经打过视频,一大早看了很多苏辙的诗词,想想他的诗词更符合我们的处境,一别经年,六度过中秋,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
苏辙,一个沉稳内敛,有才有情,知进退的人。他完全是被哥哥掩了光辉的一个词人,因为苏轼太耀眼了。十九岁的他就毛遂自荐,上书北宋第一人事高管韩琦,说的头头是道,逻辑严密。
每每哥哥写了词寄给他,他总是和一首,工工整整,虽然不像苏轼那么自然洒脱的风格,但是无可挑剔。就连苏轼也说他才情不在自己之下,只是他性格低调。
还有他经常写一些散文,条理清楚,主旨明确。也写诗词,记录自己与哥哥的事情,我想苏轼之所以能保存着那么多史实资料,除了他自己会写,还有亲朋好友都愿意跟他相交,愿意记录他的事情。
还看到苏辙对哥哥的袒护与照顾,是的,确实是照顾,如果说生活方面,我相信苏辙是更成熟的人,他是个理性有规划又有才情的人。苏轼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突然想多看些苏辙的故事了。
自从去年感恩节后开始看诗词,宛如打开了一扇大门,不仅仅是诗词的大门,能看到写诗词的人,他当下的心情,他整个人的性格,生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些都是丝丝相连,环环相扣的。
有时候看到一篇就想深入了解,比如阮籍,可是看到另一个人也很感兴趣,比如苏辙,理性告诉我看完一个再看另一个,贪多不可取,感性上又被吸引走了。到底先看哪个好呢?感叹自己不能整天看书,不理杂事,突然羡慕那些上学的时光。
又想到一个人的一生,今早跑步想出来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可以分这一生和精神上的一生两个维度。那么这一生,时间纵向上每个人都差不多,除了发生意外事故,大约人的寿命平均是70多年。
而空间横向上,有些人一生在一城,有些人一省,一国,有些人可能全世界跑。那么这个人去世时,可以画一个立方体,我想大部分人是长条形、竖直的,如同把人装进个合适的盒子,时间七十年,地域有限。
而有些人可以是扁平状的方盒子,如果丈量的土地多,在人生时间轴度相对就会变短。但再多的空间,也局限于地球上,除了几个去过太空的人。
但是在精神维度上,每个人的脑后都有一块无穷大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对任何人都是几乎相等的,她就存在那里。有人来无喜,没人来无悲。
只不过有的人挖了一点点就不再探究,转头去过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去了。而有些人真的能用相同的时间,柴米油盐赚够用就好,一头钻进这片浩瀚的海洋,肆意的畅游。
一旦开发了这片精神世界,那么盖棺的时候,这个人一生的盒子就不再是立方体,他可以是任意形状,大小也可以百倍千倍的变大。
我不是说越大越好,如果一生择一城终老,与家人为伴,何尝不是乐事。外在的名与利,死后对这个人来说都烟消云散。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精神和身体两个维度,我相信读过这片精神世界的人,一生能过的更开心、更愉悦,更洒脱。
读一本好书,能让人思考怎么过当下这一生,心情愉悦了,身体就健康,能跑能跳,能看到风从树叶间穿过,能悲悯一个脆弱的生命。内心舒展了面庞也会和善,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影响着自己,好像力量很慢但是日积月累,这种改变是彻底的、发自内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