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在七2班上了一节以《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为内容的中国古代寓言的导读课。
课堂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步骤:
一、辅导读法
1.积累文化,读懂文言
2.读明白故事
3.读懂寓意
二、实践读法
1.积累文化
《吕氏春秋》和吕不韦,《列子》列御寇。
2.读懂文言
①学会朗读(自读寻疑,互读释疑,听读解疑)
②结合注释,借助资料,读明白内容。
3.读明故事
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4.读懂寓意
《穿井得一人》什么启示?怎么做才能收获真知灼见?
《杞人忧天》是过度担忧还是忧患意识?为什么?
三、读法验证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说故事。
3.学生讲寓意。
4.拓展练习:
《新杞人忧天》,杞人之忧,忧出的成功。思考讨论:杞人之忧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这样的授课,思路是清晰的,方法是适合的,但因为学情所限,读懂文言部分费时太多,而导致读法验证部分的第3点学生讲寓意都没有进行完。
我在听取了同事们的建议后,进行反思:怎样改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尽管一课时,完成两则寓言的导读确实有难度,但如果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调整,还是可以做到的。
一、细心辅导朗读,解决文言上读的问题。
1.指名试读,随时纠错,及时辅导
2.辅导方法,标注读音,指出节奏。
3.教读范读,齐读练习
二、精心设问,避免学生语言散漫
1.读明故事:
删去评价,说故事,抓主问:
谁在文中做了啥?
2.读懂寓意
删除评价,说寓意:
读了课文,我们获得了什么启示?(两文自由选说,参考课后练习)
3.删去课文创读部分
布置学生,创编自己的寓言作品。
三、诚心助学,与学生共同解决疑难
可以链接些助学资料,或及时发现学生中好的做法进行放大推广,也可以及时指出学生中不太好的做法,进行修正上的建议。
让学生真正讨论,分小组合作,老师参与到程度差的组,给提示,给方法,供咨询。
四、趣心入课,让课堂更有吸引力
语文课,当有趣。板着脸上课没意思。但光微笑也无大用。要多点搞笑。利用好文本的笑点。
如丁氏为什么一开始不说:
我穿井得一人之使,而说成我穿井得一人呢?
第一个把丁氏之言,传出去的人为什么要传丁氏之言,在传之前为什么不找丁氏问明白?
为什么除宋君外,国人都没有找丁氏问明白穿井得一人是咋回事的?
再比如:
杞人和晓之者的对话,用什么语气来读更好,可否用“演读”之法?
晓之者的解释对吗?为什么杞人会产生忧天之忧?
明天在七1班再上课,我会实践我新的想法,对今天的课进行改善。
![](https://img.haomeiwen.com/i7366949/7ed7fd312f68428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