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ast | 来源:发表于2015-08-09 00:36 被阅读15次

    一直觉得“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所有——包括缺点”是一句非常扯的话。人的天性就是喜欢美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缺点这种大部分情况下都比较丑恶的东西,说爱未免太牵强。“包容”或许更合适些。事实上,能够包容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也许,这就是人非常孤独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只能接受你的一部分,好的那一部分。如果你的性格很好,缺点不是非常难以忍受,再加上遇到了一位具有相当的包容心的人,当然,他能接受你的全部。但这个几率微乎其微。而且,你就能接受他的所有吗?

    若说真的能够完全接受自己的,也就只有父母了(不排除有的父母也不能包容孩子)。但是接受不等于理解。他们不会为了你的不完美而厌恶你,但很可能觉得你是在无病呻吟。再加上代沟问题,即使父母这样地包容自己,也还是会觉得空落落的吧。

    有人将这种孤独比作单身牢房,人与人之间偶然的相知,也不过是互相敲了敲栅栏罢了。当时深以为然,现在又觉得不那么贴切了。然而我也没有给出一个更好的比喻的能力。只能说,两个相邻的牢房还是太近了,太实了。我的感觉是走在一片迷雾中,偶然碰到了某个人的指尖,感受到了温暖,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对方的微笑。然后一切又都消失在了厚重的雾气里,不知道那个人就在我身旁,还是已经远去。我们永远有距离。时而近,时而远,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今天晚上,关系最好的朋友和我说她的宠物手术出了点问题,还没有过危险期。言语之间的心疼、担心和焦急,是我从没见过的。我知道很多人和宠物的关系就像亲人一样,所以非常理解她的心情。但是又有一种我和她的距离非常遥远的感觉。我们互相担心过吗?她病了,我感到担忧,想去她家看看她。但是放下手机后的一会这些想法就消失了。我状态非常不好的时候找她聊天,她并没有替我担心(至少我没感觉到)。我们都觉得关系非常好,但也仅仅这样而已。反而是动物更让人依赖。

    所谓知己真是可遇不可求的。又或者根本不存在这种人。

    孤独是种原罪。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今天翻出以前买的散文看了看。民国时期虽然社会黑暗,中国倒是还有中国的气质。北方人梦里的江南水乡,就是文中描写的那样。石桥,白墙,黛瓦,乌篷船。村落里小戏班子还在演着只属于这个小世界的故事。然而,那个时代的作者已经在说“别去上海的剧院看新戏”这样的话了,可见如今韵味尽失,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成的。我所见的姑苏城,虽然文化气息较之其他城市浓厚得多,终究也没有水乡的味道了。只有残存的,固化的符号,以及商业化的铜臭味。从农户家里买一块自制的黄花麦果糕,也是梦里的事了。

    我不知道这是必然还是偶然。时代的变迁带走了太多东西。带走了贫穷和战争,也带走了自然和闲适。我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能够跨越时代保留下来。但现实的筛子面前,什么才能剩下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fi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