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ast | 来源:发表于2015-07-30 00:20 被阅读17次

    读完了《白鹿原》。断断续续地读,有些情节也记不清了。

    说实话,读完《活着》的时候,心里除了觉得无奈和苦涩以外,就只有一句话:“无条件地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如果还有什么的话,那就是模模糊糊的不解。以我的阅历,的确不能体会到更多。我只是觉得福贵的一生中不断重演着至亲离世的悲剧。当然,他自己的经历也是个悲剧。只是这个主人公不觉得。他接下了一切苦难,然后“看开了”,继续“活着”。可是这算什么呢?抗争?和解?妥协?似乎都说得通,似乎又都不是。在别人眼里他是再苦不过的人,可他释然了。除了他自己,谁更明白他人生的滋味呢?那么是不是说,只要他觉得不苦,就够了?这就是“活着”的态度吗?他和老牛相依为伴,给它起自己的名字,又唤着故去的亲人的名字(现在成了他虚构出来的其它牛的名字)来给牛听,我总觉得他看开了,又放不下。

    或许就这样“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余华的态度。居生不乐,也不想死去,而是寻找能够继续活下去的方法。能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了。

    我不能给出什么答案。

    但是《白鹿原》让我觉得更能读懂一些。当然,我的“更能读懂”只是相对来说。

    昨天在微博看见两个人撕,焦点是该不该全盘继承传统。主张全盘继承的那位其实我觉得他不过瞎咋呼罢了。但他的观点倒是有印象:“老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都还是按着西方人的观点划分的吗?你说按马克思主义?那不也是外国人的东西吗?” 

    我一直觉得西化和近代化是两回事。虽然有很大的交集,但也有很多独立的部分。有些东西似乎是随着农业社会的瓦解而必然不能继续存活的。适应工业社会的法则自然逐渐成为主流。任何一个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家都要经历这些澶变,跟西方不西方无关。但是这么说的话,就是承认了历史规律。但历史到底有没有规律,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也是我现在无法回答的问题。

    不过《白鹿原》倒是给了我一种非常东方,非常中国的感觉。我感觉我见到了一群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在传统还延续着较为强大的生机时,陕西这片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依然深厚地保留着略为原始的传统风貌。最具有这种精神的无疑就是朱先生和白嘉轩。

    将自己的准则一字不差地贯彻一生,实在是真正的君子方能做得出来的。朱先生光明磊落自不必说,就算是白嘉轩曾经为了那块宝地做过不能拿到台面上的事来,终究是没有害人的心。他们两人将儒家之道切切实实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又传递给整个家族。“耕读传家”,“学为好人”,是修身齐家之本。

    但这些处世哲学并非能够代表所以中国人。白鹿两家实际上就秉承了不完全相同的家风。

    白家坚持耕读传家,以德报怨,仁义为首,崇尚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踏实的劳动来获取财富,家法的尊严不容践踏。鹿家也重视读书,不过这里的读书是为了功名。鹿家从发家开始就相信做官才是立家的最好途径,有仇必报,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讲究“卧薪尝胆”。而且相比之下,鹿家似乎没有什么严格执行的家法,鹿子霖也不是一个为了原则能够狠下心的人。这样两种不同的家风,要说哪一个更“中国”,哪一个更传统,似乎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只能说,前者在大部分时间内更正统,但后者无疑也是扎根在中国人心里,代代相传的东西。前者更像是士人风范,而后者则是有些战国时代的味道,只不过兵不厌诈,做人却见不得处处使诈。

    (未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nm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