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语里不知有没有歇后语(当初读书,自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合起来也不少年头呢,可惜笨头笨脑的自个儿到头来对外语还是一塌糊涂。浙大教授郑强曾痛心疾首:“外语耗竭了我们多少中国青年学生的宝贵时光”,笔者不用问也是这些不幸者之一),该表述模式乃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纯然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样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一般说,带有稍许的艺术性。
在《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实际就是现在歇后语的最早模式。
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意思比较含蓄,听者不能够直接领会其意思,而需稍加思考;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但又不那么直接,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字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看得出来演化自百姓口头语。在文学作品里,如能有歇后语的添彩润色,不用问,文字表达效果会更具艺术魅力。
笔者从平素的阅读里,从林林总总一大堆的现成歇后语里,搜拎出一组幽默而出色的亮眼者,其要么有所创新,让人眼前一亮,要么不同凡响,早就是经典:
上坟烧报纸——哄鬼哩。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老鼠钻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麻子跳伞——天花乱坠。
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悬崖顶上的鲜桃——没人去睬(采)。
吃饱饭闲嗑牙——没事找事。
城隍爷与土地爷促膝交谈谈天——神聊。
囫囵吞下了一秤砣——铁了心了。
铁秤砣砸在厚棉被上——没音了。
小两口避孕失败——不成功,便成人(仁)。
拎着断柄的锄头——实在没把握。
水仙不开花——装大头蒜哩。
自大多一点——臭。
裤裆里着火——当然(裆燃)了。
电线杆上挂暖壶——水平(瓶)很高哇。
矮子放屁——低声又下气。
鸡公头上的肉——大小是个官(冠)。
坐在轿里骂轿夫——不识抬举。
乌鸦落在猪背上——只看见别人黑看不到自己的黯。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
脱下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裤裆里的黄泥巴——不是屎也是屎 。
癞蛤蟆过马路 —— 愣充迷彩小吉普呢。
看见老丈人不搭腔——有眼不识泰山。
入殓前的涂脂抹粉——死要面子。
荒废寺庙里的旗杆——光棍儿一条。
瞎眼姑娘学绣花——瞎捉摸。
梦里跳井——“扑通”一声,虚惊一场。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弄堂里搬原木头——直来直去;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