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一、残缺与爱情。
残缺即残疾。
有形的残疾仅是残缺的一种,在一定的意义上,人人皆患着无形的残疾,只是许多人对此已经适应和麻木了而已。
生命本身是不圆满的,包含着根本的缺陷,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幸免。
残缺可分作两类:
一是,个体化的残缺,指孤独;
二是,社会化的残缺,指来自他者的审视的目光,由之而感受到了差别、隔离、恐惧和伤害。
我们一出生,残缺便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中隐藏着,只是必须通过某种契机才能暴露出来,被我们意识到。
在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中,那个因某种契机而意识到了人生在世的孤独、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隔离的时刻是重要的,其深远的影响很可能将贯穿终生。
无论在文学中,还是在生活中,真正的个性皆诞生于残缺意识的觉醒,凭借这一觉醒,个体开始从世界中分化出来,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别,逐渐形成为独立的自我。
有残缺便要寻求弥补,恰是对残缺的意识,对弥补它的近乎宗教般痴迷的祈祷,才使爱情呈现。
因此,在残缺与爱情两者中,残缺是根源,它造就了爱的欲望。不同的人意识到残缺的契机、程度、方式皆不同,导致对爱情的理解和寻爱的实践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命途。
所谓寻求弥补,并非通常所说的在性格上互补。残缺不是指缺少某一种性格或能力,需要从对方身上取长补短。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够摆脱孤独了吗?
有两种不同的孤独:
一是,形而上的孤独,即人发现自己的生存在宇宙间没有根据,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嵌入虚无”。这种孤独当然不是任何人间之爱能够解除的。
二是,社会性的孤独,它驱使人寻求人间之爱。
寻求爱就不得不接受他人目光的判定,而他人的目光还判定了你的残缺。
因此,海誓山盟仅具现在性,这与其说是它的悲哀,不如说是它的起源。他人的不可把握,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使得社会性的孤独也不能真正消除。
由此可见,残缺是绝对的,爱情是相对的。
孤独之不可消除,残缺之不可最终弥补,使爱成了永无止境的寻求。
在这条无尽的道路上奔走的人,最终就会看破小爱的限度,而寻求大爱,或者超越一切爱,而达于无爱。
对于爱情的根源,可以有两种相反的解说:
一是,因为残缺而寻求弥补;
二是,因为丰盈而渴望奉献。
这两种解说其实并不互相排斥。
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
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一个不谙孤独的人很可能自以为完满无缺,但这与内在的丰盈完全是两回事。
人因为孤独而寻求爱情。寻求爱情,就是为自己的孤独寻找一个守护者。他要寻找的是一个忠实的守护者,那人必须是一心一意的,否则就不能担当守护他的孤独的使命。
为什么呢?
因为每一个孤独都是独特的,而在一种多向的照料中,它必丧失此独特性,沦为一种一般化的东西了。
形象地说,就好比一个人原想为自己的孤独寻找一个母亲,结果却发现是把它送进了托儿所里,成了托儿所阿姨所照料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普通孩子。
孤独和爱情的寻求原本凝聚了一个人的沉重的命运之感,来自对方的多向的爱情则是对此命运之感的蔑视,把本质上的人生悲剧化作了轻浮的社会喜剧。
与此同理,一个人倘若真正是要为自己的孤独寻找守护者,他所要寻找的必是一个而非多个守护者。
他诚然可能喜欢甚至迷恋不止一个异性,但是,在此场合,他的孤独并不真正出场,毋宁说是隐藏了起来,躲在深处旁观着它的主人逢场作戏。
唯有当他相信自己找到了一个人,他能够信任地把自己的孤独交付那人守护之时,他才是认真地在爱。
所以,所谓爱情的专一不是一个外部强加的道德律令,只应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理解其含义。
爱情的根本愿望是在陌生的人山人海中寻找一种自由的盟约。
二、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
人在世上是不能没有朋友的。
不论天才,还是普通人,没有朋友都会感到孤单和不幸。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朋友圈子。
如果一个人活了一辈子连一个朋友也没有,那么,他很可能怪僻得离谱,使得人人只好敬而远之,或者坏得离谱,以至于人人侧目。
不过,一个人又不可能有许多朋友。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
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决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
真正的好朋友也不像社交健儿那样频繁相聚。在一切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
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在交往中,每人所能给予对方的东西,决不可能超出他自己所拥有的。
他在对方身上能够看到些什么,大致也取决于他自己拥有些什么。
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我们身上都有一种直觉,当我们初次与人相识时,只要一开始谈话,就很快能够感觉到彼此是否相投。
当两个人的心性非常接近时,或者非常远离时,我们的本能下判断最快,立刻会感到默契或抵牾。
对于那些中间状态,我们也许要稍费斟酌,斟酌的快慢是和它们偏向某一端的程度成比例的。
这就说明,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基本上是一件在他们开始交往之前就决定了的事情。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并不是由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有关的人各自的心性及其契合程度决定的。
愿望也应该出自心性的认同,超出于此,我们就有理由怀疑那是别有用心,多半有利益方面的动机。
利益之交也无可厚非,但双方应该心里明白,最好还是摆到桌面上讲明白,千万不要顶着友谊的名义。
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
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的友谊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
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感情投资,这就比较诚实了,希望人们更诚实一步,在投资时把自己的利润指标也通知被投资方。
当然,不能排除一种情况:开始时友谊是真的,只是到了后来,面对利益的引诱,一方对另一方做了不义的事,导致友谊破裂。在今日的商业社会中,这种情况也是司空见惯的。
不想去分析那行不义的一方的人品究竟是本来如此,现在暴露了,还是现在才变坏的,因为这种分析过于复杂。
面对这种情况,应取的态度也是亲疏随缘,不要企图去挽救什么,更不要陷在已经不存在的昔日友谊中,感到愤愤不平,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应该知道,一个人的人品是天性和环境的产物,这两者都不是你能够左右的,你只能把它们的产物作为既定事实接受下来。
跳出个人的恩怨,做一个认识者,借自己的遭遇认识人生和社会,你就会获得平静的心情。
三、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
检验的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
当你自己一个人待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
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产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这种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待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
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什么卡拉OK舞厅啦,电影院啦,电子娱乐厅啦,或者就找人聊天。
自个儿待在家里,他们必定会打开电视机,没完没了地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节目。
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
对此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
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独处的确是一个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的真正感觉,他是否厌烦自己。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厌烦自己是一个起码要求。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他跑到别人那里去,对于别人只是一个打扰、一种侵犯。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
四、一个人要有一个好的友谊或者是爱情,前提是他要爱自己。
性、爱情、婚姻的问题是人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年轻人,但其实不年轻也一样,一个人一辈子都会关心这个问题。
一个人感到幸福不幸福,实际上和自己在性、爱情、婚姻这个问题上的遭遇有很大的关系。
真正给自己带来了极大快乐的事情恐怕就是爱情,但往往也是这个问题上的遭遇可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苦恼。
爱情可以使人极乐,也可以使人极悲。许多人间的悲剧也是发生在爱情、婚姻这个领域里,有些人因此就看破红尘了,把人世看淡了。譬如说贾宝玉,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导致他最后遁入了空门,当和尚去了,当然原因很复杂,但至少爱情悲剧是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爱情而自杀的人,恐怕比为别的什么事都多。
有的是失恋,比如歌德笔下的维特,这个维特在生活中是有原型的。
有的是殉情,两个人相爱得不得了,但就是不能结合,结果就一起去死吧,比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时常发生的。
还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在爱情方面受挫吧,就变得玩世不恭了,反正我看透了,哪里有什么爱情,那我就不要爱情了,我只要性。拜伦写的唐璜就是这样,先后和一千零三个女人上床,拜伦自己也差不多,对于女人,他主张用土耳其后宫里的做法,拍一下手,让仆人把她们带来,完事后再拍一下手,让仆人把她们带走。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在文学作品里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描写,就是爱情对人的这种巨大牵扯,使人大喜大悲。
在理论上,世界上一定有一些人或者说一个类型是和你相匹配的。可是,在现实中,你未必能遇见他们中任何一人。
你相亲见了许多人,心知他们都不是你要找的人,但对于你要找怎样的人,往往是不清晰的。唯有到真正遇到了,你的直觉会告诉你就是他。那么,在这个时刻到来之前,你怎么办?如果继续等待,而这个时刻永远不到来,又怎么办?
等待,是一种冒险。不等待,降格以求,和一个不太中意的人结婚,也是一种冒险。
事情取决于你甘冒哪一种险,对此你要想明白。不管你如何选择,你都要把立足点放在自爱、自立、自强上,今后即使无奈独身或是婚姻不满意,都仍然要让自己活得有品质。这话尤其是对女性说的,你要去争取幸福的婚姻,但你一定不要把幸福的赌注全部押在婚姻上。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自己厌烦自己,这样的人其实他对人生是有一种怨恨的,那么这样的人他是不可能真正去爱别人的,他到别人那里去,可能会感到隔膜,甚至一种摩擦。
但是你光学会自爱,而没有人与人的温暖,也是不行的。其实你不应该说别人给你温暖,我觉得这是互相的事情,真正爱自己,热爱生活的人,应该能够让人感到他人性的温暖,爱自己和爱别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
最好的人,身上有快乐的源泉,同时这个源泉也能让别人分享到,如果人人都这样,人人都爱自己,自己很快乐,同时也能让别人分享他的这种快乐,这个世界就非常美好了。
丁俊贵
2023年4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