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与蛆虫》,他的副标题是《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他的作者是卡洛·金茨堡(Carlo Ginzburg,1939— ),是享誉国际学术界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微观史学派的代表学者,曾荣获有“欧洲诺贝尔奖”之誉的巴赞奖(Balzan Prize)。先后任教于博洛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比萨高等师范学校等。
我最开始想到看这本书是在理想国的账户上看见他推荐,因为名字很有趣,听起来让我想到《谁动了我的奶酪》亦或者什么其他的动物世界、生活科普类作品。另一方面,文案上告诉我这是一部微观史学著作,让我有些好奇,什么是微观史学著作。
微观史学是相对于宏观史学而言的的历史研究。
微观史学多指对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种组织或制度等等所做考证、排比、叙述性的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具体的、局部的和专门的。它在研究对象上与宏观史学的差别并不是主要的,二者有可能出现重叠;但主要差异在于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因为微观史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阐述史实。如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如果是从背景到战争经过再到后果的事无巨细一概论之的编年式研究,即属微观史学;而若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外关系的发展来看鸦片战争在整个近代历史的地位,则属宏观史学。一般说来,象“论明代内阁制度”、“论汉武帝削藩”或“论美国内战原因”这类题目,均属微观史学。但历史的微观研究是宏观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内容剧透
这本书是从一个16世纪生活在意大利东北部弗留利地区的一位普通磨坊主,多梅尼科•斯坎代拉的故事入手开始写的。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而且他很有勇气,对自己的想法很坚定,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敢向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教会的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可惜他还是被当权者抓了,也并没有带来宗教改革。
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奶酪与蛆虫》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微观史著作,要说有趣倒也还可以,只是偶尔宗教那些有些令人烦,总的来说,我对这种通过小人物及其留下的历史材料展开的调查方法觉得挺有趣的。即使对宗教题材不感兴趣,也能从磨坊主的故事里看到很多感兴趣的内容。作者他通过一些审判记录等史料中的蛛丝马迹,循着这些史料,充分展开想象,将事件还原,让我有种在读小说的感觉。
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揭开中世纪欧洲的宗教审判过程神秘面纱,又让我认识了中世纪意大利乡间小资阶级知识分子认识世界的知识来源,读书后的信仰以及世界观形成过程,为我展示了一个敢于坚持自己所学知识,敢于拒绝权威的知识分子形象。
不过,他最终也终将独木难支,倒在中世纪宗教所携大势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