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高考众生相
半农
一年一度、一场被学子们调侃为“黑色六月”、绷紧全民神经的国家高考,在忙碌有序,环环相扣,任何一节支细末都不容纰漏的节奏中又一次落下帷幕。
侧听、走访、直击有关高考台前幕后的众生相,做为一个刚刚陪考完的学生家长,此刻,感慨不可谓不良多…… 十年青灯相伴,十年寂寞相陪;三年忙碌,三年一晃;信念相扶,信心相撑;坚持和守望在时时不容倦殆的日子、刻刻、默默地坚持并守望。走过一个个满月,走过一个个流年,穿梭在张张考卷布下的防,设定的局,一分接着一分破防,一秒接着一秒解局。周考、月考、市考、省考,任性的考、考、考,成了高三生三餐之外不胜其烦的日常。 挑灯夜读,疲于应考。不同起跑线上的同学,最终集结在同一个考场、同一间教室、用同一份试卷展开“无刃”的角逐。仰望自然界不可更改的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我们有理由拷问:学不具咄咄逼人的底气,有什么捷径可走?考不出服众的十之八九,何以跃居红榜、斩获出人头地的凭据?曾经,上至达官,下至庶民,铁律的“学好数理化不等于好爸爸”的时代终结。初高中没毕业就迫不及待、顶替老子捧“铁饭碗”的优待券,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没落,无情地被时代洪流,淹没在了历史河流的黄沙。“毛泽东给了个碗,邓小平打了个眼。”“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看似童谣似的调侃,却一针见血地概括、写照了当时社会择业用人的铁壁机制。思量今天的应试教育,尽管被社会先知们指指点点,被既得利益者们疯狂叫嚣甚或频频发难。毛坦厂中学被贬义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加工厂”;“衡水模式”、“会宁宏志”……几经砥砺,多次胜出,最终被人们推崇为高考教育及易得手的旗帜、标杆。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苦教苦学下摆在眼前的实例征服了我们。通过应试教育的层层遴选,泥腿子的三代也能驾着现代化的飞机翱翔于蓝天;补鞋匠的儿子通过高考跻身白领,穿梭在首都北京高大上的现代化办公楼里……
冥冥中的轮回,又一次推演并诠释了国人“天下和久必分”的理念和信仰。曾经那些牛书记、高厂长、胡处长的“三代”们丢失了“还祖”时不思进取的“圣物”,大耳肥头、背着憨憨的手、企鹅般挪腾着积淀了有些时日的余毒,慵懒聊胜悠闲地四下里等待?观望?也许在观望中等待“顶岗”的风向标能否重新转动起来。 直击高考的现场,国家重视,社会重视,家长重视的程度尤为空前。工程停工,陪考放假。警力出动,网警上岗,公交、的哥忙碌中将考生免费迎来送往。电力,医疗保障车全天侯待命。长长的警戒线威严而神圣的布控在考场的周边。 一切为高考让路! 一路为考生绿灯! 国家重视高考的程度,让全民真切感受到了高考的严肃、公平与公正。也正是有了这严肃下的公平公正的国家保障,不论出生,只凭能力,尽自己所学所长,填补着国家强大中必须建设的人力空白。 处在信息网络全覆盖的今天,学校各班建立了家长微信群,方便班主任和家长之间针对学生的安全、到校以及学习情况随时互动,及时沟通。高考成绩甫出,各省考试院查询系统一一开通。家长和考生颤栗着双手,迫不及待地输入参考的唯一证号查询成绩。其结果,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几家欢乐数家愁。欢乐者手舞足蹈,给老师、家长、同学以及亲朋好友报喜,相互询问,相互致贺。“本”线门槛都没踩上的、惆怅里百结着愁肠。家长微信群犹如黑客侵入般、眨眼间沸反盈天。班主任、老师、学校成了他们指责和攻击的对象。大有“不急不烧香,急了跳到供桌上”之势。孩子平时不守校纪,不好好学习,小小年纪,涂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弄早恋。班主任老师善意地指出,家长一跳三丈高,将一切责任推给学校,推给老师。极端的转学、调班、辱骂老师,从来不反思、不拿各人孩子说事。光天化日下,面对网上填发成绩的尘埃落定,指责起老师来倒是满腹的天地良心,满嘴的伦理道德云云。此刻,直面孩子“不名一文”的成绩,你跳的再高,你跳起来把大天戳一窟窿,有何用?还不是自己酿下的苦酒----自吞自咽!
一场高考过后,其结果着实令人扼腕叹息。高考以及高考志愿的诡秘和不确定性,让许多家长和学子们,捧着高不成低不就的成绩忐忑不安。同处一个班,每次测验,始终第一的考生最终沦落到会宁县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考考第三的智囊着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我不明白“一考定终生”的论断用在这里是否恰当,但眼前这真正的天壤之别,着实惊愕了整个会宁县教育界。勿容质疑,抗压能力低的学生适合不承压的平时测验,一旦进入高考临战,整个人紧张得不可形容。甚至在体育界都存在这一现象。特长训练和适合比赛的运动员本不可同日而语。这,以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吧。
一场高考过后,其结果的千差万别令谁都不可预知。名不见经传的“黑马”当道者有之。看似稳操胜券者一落千丈的有之更有。极端的还酿造了一场生死离别的悲剧。考生背着社会、学校和家庭压力,家长盼星星似的瞅着考生的成绩,一旦发挥失常,心态自身调节不来,再遇火上浇油者,难以释怀因而含羞自尽的脆弱者历年都有。有复读考生,考完感觉不是很好。电话里向正在工地忙碌的父亲流露了考后的感觉。父亲一句生冷的 “考砸了就不要回来……” 家长恨铁不成钢的语气中倾泻了多年淤积的火气,只是这火气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缓急地在孩子最最无助的间儿发作了。高压之下,不堪重负,单纯的孩子不具备退一步求其次变通。果然没有回家,心无旁骛,毅然决然地……仅仅一次高考的失利,只是一通不分轻重缓急的发泄,加上一颗心的稚嫩和脆弱,就这样,花样年华的性命过早地戛然于高考后的无奈中止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谓人生最美好最得意之境界。但回眸荣登金榜前的一次次艰辛和困惑,常常会令绝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却而止步。古往今来,纵观人类所有的竞技,无论哪一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轻轻松松俘获成功?任何时候,机会始终垂青于有准备的“笨鸟先飞”者。愚人之见,一个成功的高三生,小学必须养成好学爱阅读的习惯,具备坚实的基础。初中成绩逐步靠前,中考阶段能够崭露头角。高中三年锲而不舍的努力,家长生活上定时定点的积极配合,还必须保障高考如履薄冰的各种因素的零失误。这些功夫提前做足做实了,距离真正的“金榜题名”也就近在咫尺。一句话,家长重视,学生懂事,知道怎样学为什么而学。反之,学生怕苦,家长连一日三餐常常晚点,这种消极的外因,能促成内因发生质和量的蜕变的个例,不能说没有,但敢说凤毛麟角。 就农村而言,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城市。一些有先见之明者,为了让孩子能一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惜几代人辛勤攒下的血本,撂下家园,荒芜土地,举家迁徙,进城租房甚或买房,边务工边供孩子上学。家长们忍辱负重,扛起学生生活学习所需的全部,再苦再累也没有委屈了孩子的教育。令人可叹可悲可无奈的是,为了不使临近高考的孩子分心,家长们千方百计,用善意的谎言遮掩了骨肉分离,丧门之痛。十七岁的女儿下考场回家,母亲已离开人间十五天了;十八岁的儿子考完回家,父亲已长眠地下三月有余。问苍天:就算他们学富五车,金榜题名……眼下这母亲的难离、父亲的不舍该怎样报答?何时能够报答?以何种方式告慰和安抚这怀胎十月的魂灵? 巴巴的一卷十年,对于务工的群体而言,高额的学业支出,蜷缩着躯干,干瘪了十指,时不时捉襟见肘的底气,经不起任何稍许失败的打击。几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间根植的梦想,梦醒时分,有的“仰天大笑”着“出门”而“去”;有的仍是灰头土脸,连“蓬蒿人”都没有做下去的勇气而早早的谢幕。含苦、含恨、含曲更甚者,在命悬一线间仍含着人性原始的自私与不舍!这场——这场关乎所有人的梦、做起来近乎奢侈,每年的六月,还是不乏皆为梦来,却为梦碎的追逐者……
华夏,展开在大地上的这卷梦,十年,在奢侈中,在梦碎了梦圆了的未知里,就这样,还是不乏冒险的一个个的逐梦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