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理解,自卑是不好的,是负面的,是一个人因为明显的bug而产生的怯懦。对于明显bug人是趋向于去遮掩,比如,我在小学的二年级还总是流鼻涕,就是永远擦不干净的那种,好像我的鼻子总有源源不断的鼻涕流出来,而且是那种厚鼻涕。我妈在我前胸用别针别一个手帕。但是我总是出了家门就扯掉,我宁愿用袖子去擦,我的袖子在冬天时常被擦的一块硬硬的。我总是轻易就感受到大家的鄙视,尤其是我的邻居,她时常调侃我,说让我爸妈带我去医院看看。幸好,我在三年级的时候,不知觉的就痊愈了。
到了初中,同学就不限于一个村子里,而是方圆5-6个村子的人都在这个中学,从衣着上,我又有了新的自卑。她们穿着漂亮的套头羊毛衫,而我还穿着妈妈手工做的衣服。甚至是亲戚家姐姐的二手衣服。
少年对于自卑的理解往往浅薄,要么遮遮掩掩,要么拼命放大一个虚无的东西,只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怯懦。很难坦然面对。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自卑与超越是人类进步的两架马车。正是因为自卑情结的存在,人才有了超越与战胜怯懦的动机。
我只想说,我遇到这本书太迟了,或者说,这本书应该是每个少年的枕边书,或者每个父母,老师都应该看过的书。至少,因为这本书,改变了我们对于自卑的认知,也不致于让自卑成为我们少年青春期晦涩的记忆。
人人都有自卑情结,一个人的自卑情结往往因为以下几个因素:身体缺陷,家庭出生,童年经历。(当然,这几个因素是主要因素,其他当然也有。)
我记得,在起初遇到《平凡的世界》时,被孙少平那种烂包光景下的强大自尊所吸引,是的,我曾经也为自己家庭条件而深深自卑,但恰恰那种牛马般劳作所给予身体的疼痛又是治愈自己内心不二良药。在读《自卑与超越》之前,每当我浮躁的时候,总是去刻意复制年少时的清贫生活场景。之后才知道,这种自卑情结对于自己的一生影响居然如此巨大。
今天的我是无数个昨天的样子的积累。我们与过去的和解,源于对自卑的真正认知。自卑,技能,惰性,与某些事人的纠葛都源于对动机,场景的解读,然后接纳所有,这是我和过去身份的和解。于是我不再对所谓伤害耿耿于怀。
书中还有关于合作的解读,阿德勒认为,人对合作的理解是他产生与这个世界连接的基础。因为合作,人有了对于整个世界产生价值的基础。只有一个人建立了对整个世界上的价值,一个人才不会对于自身的环境自怨自艾。故而,也不会沉迷于自身的自卑情结无法超越。所以,自卑情结转变成超越的动机,必须建立与他人的合作,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别人,组织,家庭,乃至社会的价值。
我们很难一生出来就是一个气宇轩昂,不卑不亢的人,但是这是所有人的目标,于是少不得对于困惑我们的自卑,自大等情绪因素的认知与探索。尤其是对于父母认知对于孩子一生的受益无穷,父母的认知,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