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的游记散文,不仅文体特征突出,而且情感丰富厚重,在课堂上,这两点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环节,疏通文意,口述翻译。
本环节在一班还是老办法,自主预习,完成正字音,读顺文,口述翻译的任务。第二步就是在课堂上举手提出自己在研究句子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比《桃花源记》中略有提高,他们的疑问最多的还是在几个词类活用上,特别是“斗”和“蛇”上,以后还要多鼓励引导,争取让更多的人动起来。学生活动在是课堂的生命线。
在这环节中,“斗”和“蛇”的分析有意思,学生为什么理解不了。我是这样分析的,首先把“斗折蛇行”这个句子放入这一段的语境中。“斗折蛇行”我们知道它是形容什么东西的,反正肯定不是说北斗星和地上的蛇,那么“斗”和“蛇”与什么相关呢?再读文本,它们是用来形容小溪的外在形态的,柳宗元在找小溪的源头,结果源头不好找,因为小溪太曲折了,曲折到哪种程度呢,就像北斗星一样,就像运动中的蛇一样,所以“斗”和“蛇”是用来形容小溪曲折这种形态的。再回到句子“斗折蛇行”上,“斗”和“蛇”都在动词前,又是用来形容“折”和“行”的,所以做状语,修饰动词。
第二环节,扣住游记的特征,分析游踪、风貌、情感三者的之间的血肉联系。
在这环节分层几个步骤完成。第一,就是找找柳宗元的行踪,比如怎么发现小石潭的,怎么游玩小石潭的。第二,在观赏小石潭过程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柳宗元眼里有什么不一样?用“奇”字统领,具体分析“潭石奇”“潭水奇”“潭源奇”“潭境奇”。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自由阅读,探究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景,你看到了哪些?学生众说纷纭,观点、理由都讲得很好。第四,分析柳宗元的情感。围绕“乐”和“清”,这对看似矛盾又统一的情感。学生的观点认为以乐衬哀。但是,本文中这种“乐”“哀”的衬托关系是不恰当的。“乐”也确实有,但是短暂;“哀”是从始至终的。为了更好的理解,此时插入背景资料,一段是柳宗元的经历和永贞革新的背景,此段材料应该要用PPT展示,在课堂上变成了老师口述,还是不太好,此时,对学生的视听刺激更全面。其次,文本最后一段为什么说明同去的人?把这两个问题解释清楚,学生理解就不难。
2023.2.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