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掌握交流的密码。建议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客人一样对待。
A、理解和共鸣。
理解孩子内心混乱的感受,提供一个情感的镜子,帮助他们了解自己。
这样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他们的观点和想法是有价值的,是受到重视的。这样的重视会带给孩子自尊。
个人价值得到承认的感觉会让孩子更有效地处理身边的人和事。
Q2、教育孩子最应该避免的错误作法。
A1、小错误,是孩子学习的机会,也是父母传递价值观的好机会。
A2、很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笨、懒、欺骗,却又希望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孩子变成一个聪明、勤劳、诚实的人,这样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A3、总之,我们对待孩子时候要尊重他们,就像我们希望他们尊重我们那样。
A4、确实孩子有被爱的需要,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宽容和纵容。
Q3、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明确纪律。
A1、要在日常实践中找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来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做选择的能力。
A2、一定要明确,发言和选择之间有细微的差别。发言时孩子参与的权利,和选择的责任范围是不同的。
A3、孩子能从父母的态度上得到清晰的信息,我们给你提供了选择,选择是你自己的责任。
A4、纪律就是对孩子的行为,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可以,有明确的界限。
Q4、沟通原则运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A1、当我们感到被理解时,我们也会感到被爱。这样被拒绝行为时就伤害比较小,比较能接受。
A2.、如果这个时候讲道理是没用的,要做的就是温和而坚定的指导孩子遵守纪律。限制的语言越简单,越客观,孩子越容易接受。
A3、当孩子违反了规定的限制的时候,父母也不要争辩,啰嗦。陷入到公平与否的讨论中去,冗长的解释传达的情绪就是软弱。
A4、孩子有时候需要大人帮助他们控制欲望,但是不能扫了他们的颜面,陷入意气之争。
对于小孩子来说,行动经常比语言有效的多。
A5、打孩子可以消除孩子的内疚。孩子为不良行为付出了代价,暂时怕痛,但长期下来就会再犯,反正就是挨打就行了。
甚至为了表达内疚和愤怒,做错事之后会希望自己受惩罚。这时候父母就需要帮助他们,而不是直接上手打。
Q5、我们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三个不同的领域。
A1、第一个领域包括我们希望并且认可的行为,在这个领域,我们会很欣然、很和蔼地说“好”。
A2、第二个领域包括不认可但是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可以忍受的行为。比如孩子初学者的容许失误。或者在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事故、疾病、搬家、和朋友分离、死亡,或者家庭离异等,需要另外的变通。
A3、第三个领域包括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必须制止的行为,包括危害到家庭的行为。还包括被法律、道德,或者社会接受度所禁止的行为。
S、《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本书作者 海姆·G·吉诺特,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他将其短短的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