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先生在第一条家训“立命之学”中,以“现身说法”向儿子讲述自己转变命运的过程,勉励和鼓励儿子“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劝诫儿子“福祸无门,唯人自招”。第二条家训是“改过之法”,从为什么要改过以及如何改过来劝解儿子“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了凡先生的第三条家训是“积善之方”,开篇第一句话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告诫儿子,祖上积德行善,福萌后世子孙。全篇由三部分组成,主要以案例方式阐述“积善之方”。
第一部分列举十种行善积德,福萌后世的情况
----建宁杨荣因曾祖及祖父洪水救人之善举, 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官位一直到三公,并且他的子孙后代也都显贵而且众多兴盛,至今还有很多有道德有才能、行德之人。
----鄞县杨自惩心地仁厚,公正无私,为被县令鞭打、有冤屈的犯人求情,并且用家里仅有的口粮为挨饿的犯人煮粥。后来,杨自惩两儿子分别任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
----谢都事平定福建叛乱时,想办法避免错杀无辜,保全了一万多人的性命。后来,谢都事儿子中状元,官至宰相,孙子也中了探花。
----福建林氏连续三年施舍粉团给他人,有求必应,从不厌烦。后来,林氏第一代后中人就有九人中进士,后世高官显贵者也很多。福建流传“无林不开榜”的民谣。
----冯琢庵父亲曾救活一个在雪地上冻僵的人。后来,冯琢庵官至太史。
----浙江应尚书变卖家田,挽救了一位丈夫不在家、被公婆逼着改嫁的妇女,使得其夫妻重续旧好。后来,应尚书子孙中科举及第的比比皆是。
----常熟徐栻的父亲遇到灾荒年代,率先减免田租,并且救济穷人。后来,徐栻中了举人,最终官至浙东和浙西两浙的巡抚,
----嘉兴府屠康僖命中无子,他为有冤屈的人申请平反昭雪,向尚书禀报,尚书又上奏朝廷,得到朝廷批准。后来,屠康僖有三个儿子,都高官厚䘵。
---嘉兴包凭外出遇到一寺院,捐出随身带的十两银子和行里中布匹、衣服用于修善寺院。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做了大官。
----嘉善县支立的父亲,帮助一无辜被判了重刑的囚犯求得生路。后来那个被支立父亲帮助的人,将自己的女儿送支立父亲做妾,生了支立。后来,支立二十岁时中了举人,支立的儿子、孙子也都被保荐为学博。
了凡先生说:“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於善而已。”
【以上,为了限制篇幅,用最简短的语句对上述案例进行了描述,具体、详尽、准确的内容,请阅读《了凡四训》原文】
第二部分以案例阐述了什么是善
了凡先生认为,做善事一定要把道理弄明白,要懂得区分什么才是真正的善心、善举,否则,付出一片苦心和行动,没有益处,还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因此,了凡先生用八对词组,来说明什么是善与什么是不善,即:“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真、假】做善事,起心、动念出于公心、利益于大众,是真善;出于私心,只为自己利益或模仿别人而做,是假善。
【端、曲】端,就是直。做善事,纯粹一颗出于爱的救济世人之心,尊敬他人,恭敬他人,就是端;掺杂任何一丝讨好世俗之心、一丝怨恨不平之心、一丝玩世不恭之心,就是曲。
【阴、阳】做善事,让大家知道,就是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就是阴善,也叫阴德。有了阴德,上天会给予报偿;阳善,会带来好的名声。
【是、非】做善事,不能只看当时的行动效果,还要看将来是否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能够真正出于慈爱,给社会、大众带来好处,且长久,是大善;如果只利一时,但对将来有负面影响,是小善,属于“非”。
【偏、正】善为正,恶为偏。当时做此事只是心存仁厚,没有想到会造成不好的事情发生,是正中之偏;当时做此事时是一种恶行,但后来却起了好的作用,变成是一生善事,是偏中正。
【半、满】做善事,不刻意、不执着、不分别、不张扬,自然就会圆满,叫满善;有目的、心存执着的善举,善功不纯,叫半善。
【大、小】做善事,出于为国家利益、为千万百姓着想,是大善;只为个人及家庭利益,即使做的再多,也是小善。
【难、易】有钱有势之的人,行善立德 ,容易一些,但却不做,就是自暴自弃;贫苦的人要行善修福很难,艰难而做,十分可贵。
【以上,为了限制篇幅,用最简短的语句描述对善的区分,具体、详尽、准确的内容,请阅读《了凡四训》原文】
第三部分是了凡先讲的积德行善的十种方法
第一,与人为善
第二,爱敬存心
第三,成人之美
第四,劝人为善
第五,救人危急
第六,兴建大利
第七,舍财作福
第八,护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长
第十,爱惜物命。
最后,了凡先生说:“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
感谢您的阅读,祝平安喜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