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近照
对“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要说的话很多,的确是想说的话也很多,但是一直不知道怎么说。因为这一次的公益行的确让我很感动、很感慨、也很感激。我没有想到这件事情能够坚持下来,因为它的艰苦、它的困难、它的挑战的确是非常之大。
在童喜喜走完100所乡村学校、做完100场阅读公益讲座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毛泽东在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做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的名字叫《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个报告里面有一段讲长征,毛泽东在这个报告里面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我在想,喜喜这一次的公益行动不就是阅读的长征吗?
毛泽东在这个报告里面说长征:“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今天,尽管我们天上不再有飞机侦查轰炸,地上也不再有大军围追堵截,我们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们也不用为生命而担忧,但是喜喜只身一人,和团队幕后合作走了比长征多几倍的路,走了15万多公里,走了比长征更多的省份,覆盖除了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自治区,此前我跟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总编辑说了,大概在我们教育的历史上、在作家的历史上,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个人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用了8个月的时间走了那么多的省份,她经常是一早出门,赶到一个地方,上午做一个讲座,讲座完了以后中午出发到了下午进行第二场讲座,讲座完了以后再出发到另一个地方,再为明天的讲座做准备……这样连轴转,大家也很难想象她这样一个弱小的身躯是怎样支撑这样一个行动的,远远超出了我能够预料到的困难。
所以,新孩子公益行的确是一个宣言书。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关于教育公益的宣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公益行、一次简单的阅读推广,当然也不是简单的扶贫、不是喜喜说的简单的一个内心的远足,事实上她是在干出一个教育的公益,她是在探索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可能性。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尤其是让乡村的教师也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应该说,这是我们新教育的追求,喜喜用她的行动做了一个这样的宣言。
同时,新孩子公益行也的确是一支宣传队。这次公益行的学校有一些并不是新教育学校,他们是偶尔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径知道了这次的公益行项目来申请。这些学校有将近八万名师生听了喜喜的报告,与喜喜一起交流,应该说对新教育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当然,这次公益行活动又是一个播种机。应该说喜喜所到之处,差不多都兴起了一股小旋风。她在这100所学校播下的是一个新教育的种子,播的是一个阅读的种子,播的是一个家校合作的种子,播的是一个幸福观念的种子。我相信这些种子总会发芽,总会长叶,总会开花,总会结果。
所以它的确是了不起的长征。我相信哪怕不能算是绝后,可是,谁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个人之力做这样的事情,恐怕是难以做到的,甚至是难以复制的,就像我们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这100所学校跟新教育的2000多所加盟实验校相比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它的意义非常大。它覆盖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应该说把新教育的理念尽可能的拓展推广到了各个领域。
喜喜相遇新教育很偶然。我没记错的话,她在2009年偶然参加了江苏海门那次新教育年会。当时她是一个作家,有一个教育局长在她做“作家进校园”活动的时候认识了她,然后无意间聊到了新教育,读了这位局长写的新教育的书,她被感动了,说怎么有这样一群人在做这样的事情?当她应邀参会后,看到我们的会开到最后一刻,人不但没走而且不断地在增多,好多人席地而坐,她在想:中国怎么还有这样的会议?在她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她看到的是现实。所以从那之后她就开始走进我们新教育学校,走了数百所新教育学校。从2011年开始,她就自愿成为新教育的全职义工。所谓全职义工就是不拿一分钱为新教育干活,而且她把自己的稿费也差不多全都捐给了整个新教育中她的团队和她的研究。
应该说这几年来,她记住了她是一个新教育义工,而忘了她是一个作家,事实上,喜喜作为一个作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她用六天的时间写出了第一部今天已经是名著、今后会有更大影响力的《嘭嘭嘭》,看到了这本书的孩子大概会改变一生。她曾经把上海一个孩子写给她的信转给我看,那个孩子当时是一个高三的学生,已经考上了美国的大学,讲述了自己在小学的时候读过这本书,讲了这本书怎么样影响了她整个人生轨迹的故事。
喜喜把《嘭嘭嘭》这本书的首印稿费全部捐赠资助了30名失学儿童。然后,她用将近5年的时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以儿童视角反映二战和南京大屠杀的童书《影之翼》。以儿童文学的形式写战争是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喜喜把它写得那么深刻,那么对和平充满了向往,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实际上,《影之翼》这本书已经显示她在儿童文学的一个高度上。
跟这部书在一起的是《玻璃间》、《我找我》等,我对喜喜说,这些书是儿童文学作家很难达到的,它不仅是文学,同时它里面有哲学,有对人生、对世界、对真理的探索,在中国儿童作家里能达到这样高度的作家实际上是不多的。
但是,我们并没有为喜喜的作品去做推广,所以文学界、教育界看不到这些书的价值。我跟喜喜说:“就这些书你已经可以留在文学史上,就这些书已经把你在儿童文学的地位奠定了。”如果她在用这几年的时间去写她的儿童文学,我相信她会远远超过很多现在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那是她的功力。
但是她把她的时间给了新教育。她走过这些学校,把新教育学校的故事写下来,遇见的那些美好记录下来。她写了《那些新教育的花儿》,主编了《这群有种的教师》,把我们那些在新教育学校的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记录下来,她能启动“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也是源于一个作品,这是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新教育一年级》。
这套《新教育一年级》甚至还远远没有被发现它的价值,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本教育著作。喜喜在《新教育一年级》系列丛书中,把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每月一事,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新教育的用书,而且同时它也是新教育的指导手册。老师一拿到这个书,就知道我怎么去做,每月一事怎么做,晨诵怎么做,活动怎么去做,我今天去教的课程怎么去做,每个月应该做好哪些事情。事实上,这套书就是教你怎么去做老师,就是指导手册,是我觉得我们很多新教育老师都必须学到的。
(摘自《喜阅长征》,原文为朱永新老师在2015年6月6日“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第二阶段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代为序。)
《喜阅长征》(陈晴 雷后兰著)
当当网、京东网等各大网络书店有售
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作家童喜喜“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活动,童喜喜只身一人在一年的时间走过100所乡村学校,推广阅读。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次活动的讲述,探讨乡村教育的特点与痛点,唤醒更多人对乡村教育的关注,让更多人明了阅读是一条立足根本,是直接高效的绝境逢生之路。
“喜阅”,既倡导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也昭示着因为喜欢阅读而带来的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童喜喜:作家 | 教育专家 | 资深公益人
中国十大作家奥运火炬手
冰心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得主
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开创“童喜喜说写课“模式
1999年起资助失学女童
2003年捐稿费成立“童喜喜春蕾班”
漫游教育19年
率队举办公益活动7000余场
个人讲座900余场
只身走遍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喜阅同心 我到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