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墨碑林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周末闲来无事,顺着G310国道逆风而上,在经过一个名叫草店村的镇子以后。远远地就看到前方右首处的一座小山上,一个巍峨的塔楼耸入云霄,煞是醒目凌厉。远处群山点缀,山下民居连绵。却不知这是何方胜境遗迹?对于我这样习惯于在荒野之处找出景色悟出诗意的人来说,无疑是遇到了一个臆想中的去处。
于是,我便直接朝着这座塔楼奔去。终于到达了小山的山脚下,却见小山被鳞次栉比的民房所环抱着,竟找不到一处登山的路径。看见一家门楼下一位老妇人在闲坐,于是就上前很热情地打招呼,知道了山下的这个村子叫小里河,也问出了一个上山的小径来。将车子停好,顺便让老妇人代为看管车子。然后就照着老妇人的指点,在一个民房的后面找到了一条小石块铺就的羊肠小道。
沿着这条只能容下一个人通过的石径小路,一路攀缘而上,倒别有一番风景。半山腰还有几处人家点缀其中。有一些红彤彤的辣椒招摇在碧绿色的秋风里,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萧瑟之感,红薯叶依然用它的翠绿在和秋天做着依依不舍的话别。此时,村庄已经匍匐在脚下了。在经过最后一段土路以后,视野终于开阔起来。我已经爬上了山顶。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波澜壮阔的石碑,他们一字排看,成一个环状怀抱着山顶。每个石碑上都镌刻着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后来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神墨碑林的源出,神墨者书法也。远远地望去,远处竟还有不计其数的石碑点缀其中,每个石碑足有一人之高一臂之宽。碑林的后面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琉璃瓦房舍,坐北朝南。唯恐这是别人的私产,我便提高声音唤了几声“有人没有?”,但很快便重又恢复了寂静。一个人坐拥一座山,倒瞬间浩阔起来。房子后面的山崖之上,就是我在山下远远看到的那座塔楼。既已经到达了此处,我便耐下心来,顺着这一个个书碑慢慢地看将下去。
在碑林的尽头,我终于看到了“神墨碑林”的题字碑。还有看到那座房子的门楣上题写的“王公寿书法艺术馆”几个大字。我心里这时便也有了一个大概。这里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那个神墨碑林。“神墨碑林”是由前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题写的,这碑林是王公寿先生创建的。碑林四周的碑刻及碑廊,搜集了从汉到清各代名家的碑石一千多块。碑上字体风格各不相同。有的龙飞凤舞,有的迂回绵延,有的如龙蛇盘绕,有的似鹰隼雄立。观其外形千姿百态,思其内涵博大精深。还偶尔有几幅曼妙之画点缀在书法之间。品味其碑刻,脑子里翻腾的却是那前世今生大千世界滚滚红尘,让人不觉间在人世间在河山之上有反反复复地走了几个来回。
转过碑林,便来到了那座塔楼。塔楼的北方是一个诺大的广场,广场的中央是一泓湖水。想来这里应该是正门了。遗憾的是塔门紧锁,原来想登塔顶的想法便只能放弃了。或许本来就该如此,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放弃中无奈地前行的。在经过几支零落在人工草坪间的月季花朵后,我快速地下了山去,又继续奔波在未知的路上。想起在那座塔楼下面一个门前的一座香鼎,以及香鼎里面未被秋风吹散的一堆香灰,突然就联想起那一座座大大小小横亘在道路旁乡野间城市里的各色庙宇来。却不知“神墨碑林”里的香火又是在供奉着谁?传说中的各路神仙如今都被人们毕恭毕敬地供着,只是冷落了那到处在为生计而奔波着的国民。村庄都在被抹去,而庙宇却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文/竹尚子)
2017年10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