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尚书》,指金、木、水、火、土,代表了世间万物,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五行学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行在史书中记载是这样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就是说,五行,指的就是水、火、木、金、土,水是下行滋润的,火如火焰一样发热向上,木可曲可直,金有刚柔相济之性,有土才能种植与收割。
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期,汉以后,阴阳五行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学科,当然也包括医学。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基本元素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导致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比如说,木能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五行的相生关系,说明它们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滋生。转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便是五行的相克关系,也就是相互抑制、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相生相克的关系,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
五行之间存在四种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