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了刷屏的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不知道每个人的看法如何。但是,我很喜欢一位读者的评论:
同龄人实力差距的扩大才是导致各自前途不同的根本原因,因为每个人努力程度不一样,机遇不一样,结局自然也不一样。但心理上的落差却始终是舆论导向的中心,它不仅仅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2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90后,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在国企成为一名市场营销工作者,收入还算可观。
因为经常在外地出差,也慢慢明白了,所谓眼前的诗意,不过是除了快乐丝毫没有意义的事情。知冷知热的人很少,因为肩上的担子太重;上辈人付出的艰辛,只有努力才能继续。
我个人认为,同龄人对于90后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群体概念,更是一个无法避免的心理误区。
每次提到同龄人,总是被贴上“比较”、“压力”、羡慕”等标签,似乎那些创业成功的同龄人已经成为我们追求个人价值的风向标,如果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预设的目标,那就已经被同龄人“抛弃”了!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人生。
3
针对“如何看待你正在被同龄人抛弃”这个问题,近期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关于身边90后同龄人的近期状况(截取了一部分)。
自己整理的90后同龄人调查问卷这个问卷调查很简单,但也很直观——四个男生的焦虑来源主要是对工作的不满,而两名女生的焦虑来源主要是当前面临的生活问题。
针对“如何看待你正在被同龄人抛弃”这个问题,六个人的回答都是根据自身情况作出的陈述,不难看出,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价值定义,但都是以围绕自己做出的选择为基础。
具体来说,没有人觉得自己“正在被同龄人抛弃”,而只是对当前的工作现状和生活状态存在不满,希望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4
图片来自网络
两年前,我有幸认识了一名资历深厚的职场前辈,关于选择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说的:“选择一种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
在同一种事物面前,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但是,人总会有一种从众心理,认为一件事别人都在做,而自己做了兴许就没事——就此,思想中存在的侥幸,即成为了诱导和引发失败的祸根,从而让自己误入歧途身心蒙难。
无论是创业还是选择进入企业上班,都需要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采取行动,每一个选择都代表需要承担一份责任,而责任的主体是自己持之以恒的心。
前段时间,我在TED君学演讲上看到一个关于人生意义的视频,它提到四个主体词:归属感、目标、超然的心态以及解构自己的能力。
1、归属感
归属感来自一种关系,一种维持我们自身成长和支持我们继续努力的纽带关系。
简言之,让生活充满爱,把爱带给别人的同时生活将会更充满意义。
2、目标
目标不等于梦想,目标偏理性,梦想偏感性。
一个实际可操作的目标,需要细化成多个分目标,而这一个个小目标就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催化剂。
3、超然的心态
“超然”两个字强调的是走出自我,与现实产生连结。
一个强大的心脏就像一台电脑的核心处理器,它需要把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记录下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次解决,而不是关注于问题表面。
4、解构自己的能力
简单点说,解构即是反思。
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反思,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的能力。
现在的社会文化中充满了对生活享乐的宣传,主讲人在五年的时间里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发现:一个人越追求快乐反而越得不到快乐。
的确,真正的快乐,总是伴随着一个个艰难的选择,无论成功与否,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做出抉择的。
5
图片来自网络
“90后,你身边的同龄人都怎么样了”,我想,这已经不重要了。
尊重自己的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人。
这件事,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
不卑不亢,踏实做事。
如果发现自己还没做到,也希望有勇气重头再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