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s规范是社会群体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准则。或者说是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它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不同于自然规律,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规范则是依靠人们以社会化的方式构建的,是可以打破的。因此为了让社交往来更可靠,规则通常会激励遵守行为、处罚违规行为。最关键的核心规则会以法律的方式呈现。即便是未达到法律层面的规范也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学习中的行为规范亦是如此。
在学习中,好的规范能促使人们践行更多富有成效的学习行为。比如促进信息和思想的有效沟通。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提出想法与答案需要经过数学论证”的规范。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含义并培养数学思维。
从事脑力活动时所遵循的规范,会影响人们学习的内容并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变化,比如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对群体产生归属感、形成身份认同。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评判和选择的重要性标准,或者说指的是人们对事物重要性的理解与认知。比如“安全感、团队、平等、以人为本”。而规范则是对行为举止的指示与规定,比如下图价值观中的小字部分。(如安全感中的“对事不对人”规范。)
关于学习规范的建立,文中提到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行为规范”。并介绍了促进人们学习规范的总体建议。1、只要奖罚分明,学习者就能自主学习规范,而不需要明确的讲解规范。而规范的遵守程度因人而异。2、在已经形成惯例的情况下,引入新的规范(比如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可以采用激励或榜样示范等技巧。3、新人加入新的环境(比如来了一位新同学),重点要关注的是其人际关系的建立。通过增进新老成员之间的关系,来帮助新人尽快融入集体。
关于培养“运用规范”的能力,文章提出了解规范的最佳途径就是用心观察;思考这些规范的由来和背后的逻辑;向经验丰富的人建立联系寻求帮助。
关于运用规范容易出现的问题有:1、由于文化间的冲突可能会导致更糟糕的学习效果;2、不好的规范会把人往错误的方向引导;3、如果规范落实不力,会造成遵循不同规范的人之间形成误解。
对老师而言,规范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班级规范和学科规范吧。
自己当老师以来,一直很重视班级规范的建立与培养。诚然班级建设之初,通过教师的强力推行,可能会在班级建立起班级规范。但是如果这些规范不符合班级特点,那么维护班级规范的成本就很高。为了避免出现老师辛苦学生不适的规范,老师最好先研究班级特色,然后用积极的价值观引领,由班集体讨论出适合这个班级的规范。这里有几个要素:1.积极的班级价值观(带班理念);2.班级特色;3.学生自发提出规范。教师最好帮同学们建立一个班级规范增删的接口。当学生再次提出新的规范要求时,班级规范能够灵活变化。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价值观对良好班级规范的建立的影响巨大。因此教师的带班理念不仅要积极阳光、简单明了,而且要有阶段性和开放性。如果阶段性明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那么就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引领学生提出适宜的规范。开放性好,就容易接收新时代积极的因素,敢于接受学生的规范创新建议等。
而关于学科规范的思考,我做得太少。文中关于好的学习规范能够“促进信息和思想的有效沟通”对我启发很大。老师需要明白自己所教授内容包含的学科素养。由此思考学科规范的建立。让学生在遵守这些学科规范的实践中,达到信息和思想的有效沟通。
关于班级规范和学科学习规范还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多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