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24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出川后,踪迹遍及大江南北的山水、古迹、郡邑,大多以万里长江为中轴线,一生写了大量的“长江诗”,而这亦因缘于他与江夏郡的结缘。
他与荆江籍田园诗人孟浩然、边塞诗人岑参等人友善,互有唱和。开元十五年(727),27岁的他,在孟浩然的推荐下,拜访退休老家安陆、喜交社会名流的宰相许圉师,被妻以孙女,成为江夏郡的上门孙婿。在此后的十二年里,他多次往返楚地,趁机玩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比如登临黄鹤楼,遥望鹦鹉洲,直至醉心于庐山的烟雾缭绕,美其名曰“蹉跎十年”。唐代的黄鹤楼不再是军事楼,而是文人楼,两层四面,重檐歇山屋顶,内部宽敞明亮,可以摆设宴席,题诗作画,类似诗歌竞技场。李白只恨写不过崔颢,耿耿于怀,但写了五首关于黄鹤楼的诗,都是打擦边球,不敢正面写之。他在外面闲逛潇洒,回家后每日饮酒,而许氏时常感到孤独,暗自垂泪,写诗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嫁与李白妇,何如太常妻。”李白沿着汉皋来到鄂渚,游玩西山,畅饮城头,作诗《陪宋中丞鄂渚夜饮怀古》,怀“庾亮南楼”之古,尽显名士风流:“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我心还不浅,怀古醉馀觞。”坐船临别时,李白作诗《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首诗没有明确说明赤壁位于何处,不能直接归为齐安赤壁。或许,他听土人说此处为三国周郎赤壁,而陈寿《三国志》中所指含糊不清,郦道元《水经注》中另有所指,故而犹豫不决,较为审慎。更何况当时赤壁一带唯有群山,极其荒芜,而县城早已转移至很远的汉皋盘龙,无法以齐安赤壁作指称。
按照李白的旅游线路,对于鄂渚对岸的齐安一带的风景,如西阳城、赤壁,他应该是得知且顺道拜访的。此时的邾城早已毁灭,西阳城早已荒芜,举洲早已崩塌,赤壁附近没有城镇,极其荒凉,只有渔民、农民居住。有关赤壁之战的那场大火,早已变成了民间传说。李白乘船作别后,到了对岸,经过赤壁矶,也只能略作猜想。之所以断定他拜访了赤壁矶,是因为他顺道坐船经过附近的蕲水,登临丫鬟山,作诗《登蕲水丫鬟山》:“岩根摩断云,山僧顶残雪。槛外通长江,寒波流碎月。”接着,他游玩寻阳东山五祖寺,夜宿长江中的蔡山江心寺的摘星楼,作诗《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因为摘星楼位于江中山顶,类似鄂渚观音阁,四周皆空旷江水,繁星满天,很容易产生危楼通天、摇摇欲坠的幻觉。不久,杜甫随着李白作诗《悠悠赤壁》,而在地址上亦含糊其辞。后来他作诗《旅夜书怀》,似乎借鉴了李白的《夜宿山寺》:“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无论如何,诚如韩愈在《调张籍》中所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俩即兴创作的赤壁诗歌,无意之间成为后世赤壁地望论战和赤壁怀古文学的开端。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第四任妻子宗氏(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一道,自中原南奔,避难于剡中等地,后入庐山屏风叠隐居。一年后,江陵郡都督、永王李璘按照玄宗的谕旨镇守江汉,招募士兵数万,本意是勤王,却在属下的劝谏下,以为可以据守江南,与新登基的肃宗、兄长李亨分庭抗礼。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求得知名人物的辅助,他亲自登上庐山,再三劝诱李白入幕。李白以为是勤王,就下山前往江陵。江陵长史李岘称病辞职,偷偷奔赴唐肃宗告密,而唐肃宗迅速命高适等人为节度使,掌控淮南江东地区。不知情的李璘,擅自率领带甲水军五千人东巡,沿着长江而下,大张旗鼓,直奔广陵,就任玄宗所任命的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跟随永王乘坐楼船东巡,顺江而下,自江陵、汉皋、鄂渚、金陵至扬州,沿途作诗,合为组诗《永王东巡歌》,在歌颂永王东巡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报国情怀。诗中提及沿途经过的地点,如“雷鼓嘈嘈喧鄂渚,云旗猎猎过寻阳”,“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李白特地表明永王东巡的目的,是永王得到玄宗宠爱,平定“安史之乱”:“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这组诗本该十首,但被流传为十一首,所增一诗大有玄机,曰:“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诗中将永王比作汉武、文皇,暗指永王欲自立为帝。在肃宗的布局下,永王众叛亲离,死于被追剿途中,始终莫名其妙。那些追剿他的将领皆得到严惩,甚至被杀。他实际上成为玄宗与肃宗斗法争权的牺牲品。
见势不妙的李白,乘船往回逃跑,试图返回庐山隐居,不幸被抓住,在柴桑入狱。他不久被人救下,转至鄂渚,没有隐居,试图复出,不久再次被捕至柴桑,在量刑上颇有争议,甚至被人建议处以极刑,最终被判流放夜郎。关于前后救下他的人,众说纷纭,分别指向郭子仪、高适、宗氏等一些人,令人莫衷一是,可能是大家一起合力。李白冬天从柴桑出发,乘船逆流而上,经过西塞驿、鄂渚、齐安、汉皋、江陵,进入三峡,正值冬天。李白在流放途中不像罪人,四处游历,悠哉游哉,饮酒作诗,随走随歇,没有被限定到达时间。可能是肃宗不想得罪父皇的翰林待诏,熟知诗仙的脾气。李白诗《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云:“天乐流香阁,莲舟飏晚风。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我认为,他抵达巫山后,看见满山的红枫叶、黄栌叶,应该很高兴,提议走荒山野岭,然后从川黔线的茶马古道南下,抵达夜郎。关于李白进入夜郎的路线,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列出多个路线模式,甚至怀疑他没有抵达夜郎,到巫山就遇到大赦,乘船原路返回。他肯定到了夜郎,呆了三年。李白诗集中,有32首是关于夜郎的。其诗《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后半云:“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另诗有句“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里面提到其旧行径,荒山野谷,蕨草众多,可见他多日翻山越岭,窜来窜去。三载夜郎生活,他闲来也有会去爬山散心。自川黔线的茶马古道而南下,比走水路要便捷一些。逆流而上之时,蜀江黔水都很艰难。放归时,水流而下,无比畅快,李白于是写下《早发白帝城》,号称“轻舟已过万重山”。
放归后,李白在汉皋逗留一阵,又在洞庭与金陵之间来回游荡,像是飘来飘去的一朵云。文武双全、仗剑出蜀的他,原本被请去勤王,做军师,甚至做布衣卿相,却落得“谋逆罪”,这对他的精神打击很大,以致他不愿意再苟活于人间。长年嗜酒的他,可能患有严重的脂肪肝的病症。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冬月,李白于当涂一病不起。关于李白之死,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他有三种死法,病死,醉死,溺死。溺死不好听,就说是捞月而死。《旧唐书·代宗本纪》云:“棣王琰、永王璘并与昭雪。”《新唐书·李白传》云:“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杜甫听到李白去世的消息,作悼亡诗《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安史之乱”时,诗人元结携族自中原南下避乱,隐居于鄂渚西山退谷。他亦携族隐居于附近西塞山飞云洞,自号浪士、漫郎,在两地留下诸多诗文,著述颇丰。此时节,许多盛唐诗人的命运被改变了,如李白隐居庐山且随后被骗卷入“永王之乱”,杜甫、王维、王昌龄基于各种原因而被人抓捕,高适、岑参跟随哥舒翰、高仙芝参加反战。某日,元结乘舟过江,打算去江北荒芜的西阳城游玩,经过江中的一片沙洲,认为可以效仿陶潜,垦荒种地,遂作诗《西阳城》:“江上有大洲,洲上堪力耕。此中宜五谷,不及西阳城。城畔多野桑,城中多古荒。衣食可力求,此外何所望?”此处的大洲正是芦洲,而“城畔多野桑,城中多古荒”,足见当时西阳城早已荒废,极其凄凉。口占的漫歌未免有点浅显,而元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元结、元稹、元好问皆为鲜卑族后裔,性格大体偏于粗豪。文武全才的元结隐居几年后,也出山参加了反战,因战功一路走高,死后被追赠礼部侍郎。
大历七年(772),元结病逝于长安,享年53岁,最后一个盛唐诗人谢幕了。这一年,“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悯农诗人”李绅呱呱坠地了,前二者被后世合称为“刘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