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喜欢阅读的孩子,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使他和世界建立一种友善的秩序。在爱河里沐浴的孩子变的更有教养,使他对人生的态度更积极。
01
阅读既不是为钱,也不是为权。而是为了明理。
记得曾在网上看到过一故事,和朋友去观看《二十二》。
那是一部关于讲述慰安妇的纪录片。
影片开始,银幕上陆续放出几位老人的照片、名字、生日等信息。当放出老人的生卒年月时,坐在我同学旁边的女性开口了“哇这个死了”..“她也死了”.....当时只是觉得这么响的说这些话不太好..然后......
当我们不理解那些人为什么丝毫的同情心时,是不是可以认为她们的家教是有缺陷的,最起码她们的教育中父母是没有重视过阅读,使孩子心智不健全,内心不阳光。
人的出生有两次,一次肉体出生,另一次为灵魂出生。
父母不止应该重视孩子的肉体出生,灵魂的出生更应当重视起来,孩子不参与阅读犹若没有灵魂的动物,浑浑噩噩的活着。
02
至今记得女儿在学第一个词组是坚韧。当时女儿睁着大大的眼睛,用那双肉嘟嘟的小手,指着那个词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时?我努力用自己毕生的知识向她释义。
几天后和往常一样和女儿出去散步。
因为没有看到地面坑,不小心女儿摔倒了,孩子忍耐着没有哭,眼泪在眼眶子里不停打转,当我们不知所措时,孩子用小手抹了一下膝盖,然后要求我们抱会。使我们既心疼于孩子所受的伤又安慰于自己对孩子平时的教育。
人之一生,会摔很多次跤。如果没有坚韧不拔之志,将来在社会,在她的一生都将会充满悲哀。
阅读是长久的事,它一开始不肯定会有效果,但只要我们怀着虔诚的心,去引导孩子,整个世界的善意和正相关的信息都会包围她,终会在某一时刻,孩子这棵小树终会开出良善之果。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0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周总理小的时候,母亲教他唐诗,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
母亲为了让他更好的理解古诗,耐心的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每一粒大米饭都十多道工序,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农民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深有感触地说。
母亲一番深刻的讲解,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使他了解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如果没有母亲的教育周总理如何能了解到农民的辛苦?又如何能在一个12岁的孩子的心灵里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理想,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阅读小到可以让世界善的一面与你产生正相关,大到可以带领一个民族步入自强、自尊、自爱的幸福生活。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阅读亦如此。
04
难道经常阅读的人学习就一定好,不读书的就一定不好?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不能把任何问题绝对化。 就像“吃肉就一定能长胖”、“吸烟必然会得癌症”一样,因为癌症的原因非常多,用后者否定前者显然是不正确的。
社会文化中的“规律”都需要像数学一样需要100%的准确率被确认成立,那么所有的对话都无法进行。
世界如此复杂,每件事情都和其他事情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种现象。
理智、客观、不孤立地看待一件事,其实就是一种成熟。
05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家庭教育的口号,每个家长都这样想,但未必每个家长都会做。
父母发现一些孩子跑着跑着就落后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父母没有重视孩子阅读的习惯。
阅读多的孩子,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有丰富的语言和智力作为底蕴辅助,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让他更积极的姿态去学习。
而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偏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他更多地体会到的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当他的挫折感渐渐不自信了,学习就会越来越差。
孩子智力的启蒙最主要手段是阅读,无论上不上大学,他们都是聪明的,无论哪个行业他们都可以取得与之对应的的成就。
这样看,喜爱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件幸运的事。
因为他们已经得到了这个世界给他们最好的奖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