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历代政治得失-汉代小结

读历代政治得失-汉代小结

作者: Tinny2017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02:27 被阅读0次

    今天聊点历史方面的话题。

    一、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汉代政府里的最高行政官位。三公是指宰相、太尉、御史,三公里太尉只管武职,御史大夫掌管监察辅佐宰相,本来丞相是皇帝的副现在由于化家为国,需要掌管皇帝以外的事务,所以自然在御史的下级有个御史中丞形成皇权跟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汉代在官员的选拔上初期采取两种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定期有两种一种是郡县推荐还有一种是察举孝廉,在汉武帝之后的十几年每个郡县所推举的孝廉达到了二千多人,这个时候宫廷中的侍卫的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这些人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郎官一部分是补吏),朝廷的职位渐渐开始成为知识分子所担任,政府也成为了延续到清代的士人政府,更为可贵的是无论是宰相还是九卿都不是贵族的世袭或是皇室成员,到最后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塞满了整个太学,渐渐政府开始取消别的入仕方法,就剩下一种:进入太学学习,然后分配到地方进行工作,几年之后由长官荐举到朝廷,通过考试的筛选,开始任命这些人官职。过程大致是教育——行政实习——荐举——考试,至此汉代的选举制度开始定形。

    二、关于汉代的经济制度

    在中国朝代中土地一直是国家财政的经济支柱,所以土地制度就是汉代的主要经济制度。汉代土地政策实行的是耕地私有,且可以自由买卖,田赋征收的仅有三十分之一以田亩数为征收标准。汉代以前土地一直是以一种封建制的田亩制度为准,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是地主贵族,牵扯到政治的成分。在汉代这种情况已经消失了或是很少见了,大多地主都是通过正当的交易获得土地,然后贫农就沦为佃农,所以后来就出现了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对于非耕地的所属权在秦代是收归国有的,所以在汉代延续这种制度,收归国有的延续变为收归王室,在经历了一段时期后收归国有的这些资源被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偷偷进行开采,皇室在这种情况下从这些人的获得中抽取一部分实物作为租金的一种方式,民间也开始了像是一种承包制的经营方式。到汉武帝由于连年征战,国库消耗过大,政府的田赋已经不足以支撑国家的运行,令人意外的是皇室的那些非耕地资源的收入开始超过了田赋收入,这个时候汉武帝做出了一项决定,将皇室的各种经营权全部收归政府所有,自此汉代开始有了在除了土地之外,盐铁酒的经济制度,盐铁酒也渐渐成为日后工商业发展的雏形。一项制度并非凭空而起,中间必定经历一系列的演变和改进,而且想要从优劣的角度来看这些制度必将是回归到当时代的各种情势。

    三、制度政策的弊端

    汉代的政府组织,皇权与相权的分离,皇室与政府的区别可以说体现了朝代创立者对于权利分离重要性的良好初衷,可是中国人在设立的制度上无名文法只有各自的默认执行,这样做也是好处的,处理政事不会太僵化流程不会复杂,便于伸缩,可是遇到像汉武帝这种以一顶百的能力这种没有的规定倒还不会让国家出些事情,一人独揽相权和皇权,到最后就发生了架空相权而且皇帝的秘书处开始由内转外,外事内事都皇室来解决,出现独裁以及受一些低能之辈掌权,到西汉的时候为了平衡这种权力结构设立了大司马、大司空等行使相权的权利,可是没有明文的规定始终无法真正奏效;选举和考试制度,选拔人才从最初的选举孝子和廉吏,最后演变成只有一种入仕方式,导致的问题就是变味,有资格举荐大都是名门望族,形成一种族弟行式,这是因为如果有一个人担任郡守举荐了一些人,后来调离职责去别的地方任郡守,又会举荐这些人,这些人受了恩惠的人的人在之后就会有所感恩,只要有人在恩师所在地任郡守那这些人就会在举荐的时候给予恩师的家人机会,如此循环就会有任职里形成望族名门的天下,时间越久情况越严重,有一点是肯定的选举的时候政府总会在各个地方以一定的比例选举人才,保证了政府的公民性统治;兵役制度,汉代采取全名皆兵制,每一个人都会有一年的苦役,三个月的兵役制度,军队有三种类型南北中央军、疆边戍卒、地方兵,汉代的中央军总共七八万,全国疆域过大一旦发生些什么事情调度的灵活度受阻,路途远时间长!所以全民皆兵制其实无法发挥作用的,一句话:“兵到用时方恨少”,可是相比后面的明清这个问题还不是那么突出。

    这一章汉代的消化只在这里,指出一些总结的漏点,在考试和选举的制度中缺少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简要表述,第二在政府的组织和兵役制度的总结上是有漏洞的,只能表述大概,在细微处是有很多硬伤的,只是因为读书太少观点较薄无法提供详尽的史实,所以这些都是制度上的一些浓缩。

    三、总结

    研究中国的政治必将是从两方面人事和制度,因为人事的变动较制度来说比较大,所以谈制度可以更为稳定的看待中国的政治演化,制度嘛都是由人来设定,所以会涉及很小一部分人事。历史怀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丢掉现在对过去的看法,从当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条件来看待当时的制度,认为原来极度不合理的地方其实是非常合理的,这让我明白了如果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唯一而且一直坚守这种看待方式,一旦遇到不符合自己的认知程度就认为是不合理而且常常会怀有贬低他人的意识,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整个世界!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读历史是一个束缚偏见的过程。有些人看了看一些人事的历史部分就会觉得当时的缺点铸就了这个人的错,可是你有想过在你看来的缺点在人物发挥巨大能量的时候是一种决定性的优点,所以评价历史人物的缺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绑定他所列出的制度的出发点的渐进演变;还有人从事件的结果中再去一步步对人物进行缺点推论总结,放你进去你会怎么做,在一个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你觉得突出这个人的缺点是真实的?环境因素、各种人际关系以及政策的走向,非要从众多因素中突出一个点大致是所有人看史读史的心态,怎么破?意识这东西是最难改变和说服,破其实要看机遇和悟性,更重要的是读书和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历代政治得失-汉代小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bi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