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何为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何为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是以自己为主角,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同时,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也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断舍离是一种动禅,它奉行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而不是心灵改变行动的理念,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
断舍离的机制
断舍离涉及到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即关系轴,另一个是关注当下,即时间轴。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关系轴
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真是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训练,自己会越来越了解当下的自己,准确地判断自我形象。而且,通过筛选物品,同时能够改变自己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使自己过得精致,而且,周围的人也会认为你是精致的人,他们便会以更用心的态度来对待你。
适合人群
- 逃避现实型:这种类型人太忙碌,几乎没有时间待在家中,所以没有办法收拾屋子。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真的因为忙碌而不在家,而是因为不想在家所以才把自己搞得很忙碌。
- 执着过去型: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因为每当 看到一件东西时,都会枸杞对当时的记忆。但事实上他们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
-
担忧未来型: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囤积很多用不到的东西,比如纸巾等日用品。事实上没有这些物品就过不下去的未来从没有真正出现过。
扔不掉东西的人
思考法则
- 自我轴心:提问时以自己为主语,把“眼镜可以用吗”转变我“我还需要这个眼镜吗”。通过这种转变,能够更有意识的注意到物品的品质与数量,做出需要或不需要的判断。
- 人物关系:如果将物品比作是人,暂放于房间里的垃圾就像是陌生人一样,监视你的生活。人物关系讲究的是将陌生人转变为朋友,因此,需要确定某一物品能否达到与你做朋友的阶段,舍弃那些陌生人,从而选择出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且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
- 理清概念:“断舍离”以扫除为行为准则,扫除表现为整理和打扫,不仅要把东西整理好,还需要把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相比较于整理和归纳,扫除是将没用的东西进行清理,然后对需要的东西进行整理和归纳,而不是整理和归纳那样,把垃圾换了一个地方放置。
- 知行合一: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把自己的头脑从阻塞的意识中解救出来,从而,改善自己的潜意识。
- 学会选择: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项太多了以至于无从选择,学会选择,即将选择项不断地进行缩小,再缩小,以此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然后付诸于行动。
- 付诸行动:光靠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行动才是一切,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实践方法
-
聚焦于一点:选择出来一个能在一段时间内收拾完的场所,这样做容易获得成就感,提高自己收拾的动机。
-
三分原则:将物品分为三大类,少了略显不够,多了容易记不住。然后,将不相关的东西扔掉,直接对留下来的东西再使用三分原则,不断地细分下去,然后清理,最后留下最想要的物品。三分原则有助于提高行动力。
三分原则示例
-
七、五、一原则:
- 七,即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七成,空出三为物品出入的通道。
- 五,即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五成,已满足美观的需要。
-
一,即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一成,营造出高品位的感觉。
七、五、一原则
-
总量限制替换原则:通过控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比如入手了一件新东西,根据总量限制替换原则,则需要将排名最后的物品舍弃,提高自己的品味。
-
打造外观形态:
-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无论是取物品还是收回物品,追求靠一个动作就能完成。
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
自立、自由、自在法则:
- 自立:有意识的让收纳工具里的东西无论什么时候都立起来,减少找的时间。
- 自由:物品摆放方式要便于选择,即选择自由。
-
自在:自在是指听话,让物品能够在一起,而不是散乱状态。
自立、自由、自在
-
-
每次主义:每次只在必需的时候购入这次必需的物品。
最终成果
通过实践断舍离,从以物品为轴心的短视点,转变为以“我”为轴心来正确掌握空间(整体性),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以及更广阔的视野,从而形成俯瞰力。掌握俯瞰力,我们就能有意识地、果敢地、自在地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