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诗

作者: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01:59 被阅读5次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明王朝的创立者朱元璋虽贵为皇上,杀伐武略也十分了得,可惜自始至终是个土包子,胸无点墨,文采那就更谈不上了。

    实际呢,朱元璋的一支诗笔也十分了得,当然达不到一流诗人的水准,但别具风格,霸气侧漏,实在不容小觑,读来别有一番感受。

    朱元璋留下来的诗词共三十二首。

    着实说,朱元璋自幼家境贫穷,食不果腹,读书根本无从谈起,但其英明天纵,才气逼人。后天后勤学不倦,竟能赋诗作文,已然奇迹。其诗歌文字没有花前月下的无病呻吟,没有儿女情长的纵欲唱和,通俗易懂,但气魄宏大,意境深远,常人难以企及。

    朱元璋之《拂晓行军诗》:“忙着征衣忙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茅店鸡声人过语,竹蓠犬吠客惊眠。等闲推出扶桑日,社稷山河在眼前。”前三联的确一般,尾联一出,整个诗的境界陡然而升。一般说,诗歌尾句或尾联作用: 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卒章显志,点名题旨 ;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无穷。以此看来,此诗简直可以为样本来宣讲。

    最能反映朱元璋霸气与杀气的是其《题寺壁诗》:“弑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何必哓哓问姓名。” 据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穿便衣来到附近山上的一所庙宇游玩,庙里的和尚见他相貌不凡,多次询问姓名,弄得朱元璋很不耐烦,临去提笔在墙上写了此诗。

    没问题,题壁诗不同于一般的唱和,写来少顾忌,反正拍屁股一走便杳如黄鹤,骂了你也白骂。

    文人才子们的感伤情怀朱元璋同样具备。其《宝光废塔》:“宝塔摩青苍,招提岁久荒。 秋高栖俊隼,夜深月影长。 寂寂星摇荡,飞霞入栋梁。 守僧都去尽,萤火作灯光。 鬼哭思禅度,遗经风日张。 独有来巢燕,呢喃似宣扬。 停骖伤古意,云合草头黄。 闻说当年盛,钟鱼彻上方。” 纵观此诗,在诗句的锤炼与典故引用稍有不足外,其诗情与意境并不差。“宝塔摩青苍”“寂寂星摇荡”“停骖伤古意”等句,直追大家。名家来写,也大致不过如此罢。类似的作品还有《题隐者诗》:“固洁精魂欲上天,幽居深处水云边,烟封远浦沙鸥尽,树锁前山草鹿眠。书假管城应复路,楮生墨客未回川,逢人更祝坚清志,那必云衢足蹑前?”

    (明)蒋一葵撰《尧山堂外纪》载:刘基初见明太祖,问能诗乎?基曰:“儒者末事,何谓不能?”时帝方食,指所用斑竹箸,使赋之。基应声曰:“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帝颦戏曰:“秀才气味。”基曰:“未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侯一借间。”帝大悦,恨相见晚。

    这大概是自古至今最好的筷子诗了罢。此记载说明,老朱不仅自己能诗,诗的鉴赏与批评也颇具眼光。:“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两句稍嫌脂粉气与酸腐气。而后两句,识见与气象方出,豁然开朗,非大方之家所不能也。

    刘基的这首筷子诗涉及到一个典故。当年刘邦与项羽相持不下,有个叫郦食其的儒生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分封战国时期六国的后代。刘邦举棋不定,趁吃饭时,询问张良这个主意如何,张良立即表示坚决反对,从刘邦的食案上抓过一把筷子说:“请让我以这把筷子来为大王筹划。”接着条分缕析,从八个方面力驳这种主张的危害,每提出一个理由,都摆出一根筷子。这就是“借箸(即筷子)代筹”这个典故的由来。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收回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成就了两汉四百年的统一大业。

    毛泽东对朱元璋评价甚高:“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总而言之,老朱不简单。政治家、军事家自然没的说,诗人称号可能够不上,但写得也不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元璋的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dm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