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学思考:几何证明分析方法(2)

教学思考:几何证明分析方法(2)

作者: 贞元目凡 | 来源:发表于2020-10-31 23:57 被阅读0次

承接上一篇文章,继续死磕一道题,从中探究几何证明题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如下图,在ABC中,∠B= 2∠CAD平分∠BAC,求证:AB+BD = AC

(1)截长法:如下图所示,在线段上截取AE =AB,连接DE,易证ABDAED,此时有EC=AC-AE,BD=DE,若能证明DE=CE,则可证明原结论。

截长法,为什么截取AE=AB,不截取BD呢?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或许这不会是一个问题,但若真有同学问呢?其实,截取哪一段,不能空谈,必须根据已有条件分析,在此题中,AD平分∠BAC,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暗示或事实,对称性,是做辅助线的一种常见方法。如果真的联想不到怎么办?那就一个一个试,错误的那个肯定证不出来。

还有一点,截取AE=AB的同时,也构造了一个证明BD=EC的中间量DE,也就是为什么要连接DE,证明ABDAED的原因。对于初学者,这会是一个难点所在,班里的同学在做这道题时,能想到截长,但没有连接DE,然后被困在如何证明BD=EC上。所以,在面对角平分线以及线段中垂线时,能结合对称性联想得到更多的结论,会非常有必要

如何证明DE=EC,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最自然的是等角对等边。如何证等角呢?三角形外角。不得不说,三角形外角定理真的太关键又太隐晦了,学生经常忽视。

(2)补短法1: 如下图所示,延长AB至E,使BD=BE,则AB+BD=AB+BE=AE,此时若能证明AC=AE,则可证明原结论。

欲证线段相等AE=AC,虽然相连,但不在一个三角形中,选择全等三角形来证明(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连接EC,然后选择等角对等边……脑洞再大一些,会不会真有题要这样做?目前没遇到过)。

存在现成的全等三角形AED与ACD(如何确认?对老师而言非常自然的东西,对学生不一定是。至少眼睛看着像,做几何题,有时候还是需要一些直观能力的)。

目前已知的条件是公共边AD,一组角∠EAD=∠CAD,此时若要增加条件,有两个思路:(1)SAS,需要增加AE=AC,这是待证结论,不可能是判定条件,直接pass;(2)AAS,两个备选,对照已知条件∠ABD=2∠C,联想到通过三角形外角证明∠E=∠C。至此原结论得证。

(3)补短法2:补短法1中,是“和”的思想,将问题转化为求证AE=AC,如果采取“减”的思路,则如下图所示,延长AB至E,使AE=AC,则AE-AB=AC-AB=BE,,此时若能证明BE=BD,则可证明原结论。

同样的辅助线,不同的做法,将问题转化为不同的方向,此方法下的新问题是证明BE=BD,又是证明线段相等,还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常见的思路是等角对等边,问题进一步转化为求证∠E=∠BDE。如何证?这里还是需要用三角形外角定理。考虑到∠E应该等于1/2∠ABC,也就是说,需要证明∠E=∠C。证明角相等的最常用方法还是全等,所以需要证AED≌ACD。

对比补短法1与2,“和”与“减”互逆,换来的证明过程也是反过来的。熟练后,问题应该不大。

(4)补短法3:如下图所示,延长DB至E,使AB=EB,(顺手)连接AE,此时就变成了证明DE=AC。

现在要证的两条线段AC、ED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要么构造三角形,要么找中间量。看到了吧,这就是不按照对称性做辅助线的后果。实际做题中,当然要选择便捷的做法,但此时是为了锻炼思维,所以还是有很意义的。Emmmm,最大的意义就是,做辅助线是有讲究的,不要瞎做。

尝试一下构造全等三角形吧,咋看咋没思路,放弃。但是就真没办法证明吗?其实是有的,请看下图。

图中的∠EAD=∠EDA=∠1+∠3,原来AE=ED,AED是等腰三角形!而∠E=∠C,即AC=AE,于是乎,通过AE这个中间量,将两个线段连到了一起。当我想到这的时候,着实惊奇了一下,几何太神奇了!那我是如何想到的呢?

首先,我对三角形外角定理比较敏感,画出图以后,马上就可以得到∠E=∠EAB=∠1的推论,继而意识到AE=AC(等角对等边),这才想到AE是一个中间量,最终聚焦于∠EAD和∠EDA上。

做完以后,回过头再审视时,发现这其实就是二倍角的一种常见辅助线(还有一种是在三角形内部构造一个角等于∠ABD),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对称的等腰三角形(AEC)。这种辅助线方式在解决二倍角问题时,还是很常见的。

回忆上一道题,也有一种方法不是依照对称性做辅助线,得到结果同样比较曲折。再一次感受做辅助线的技巧性。

上一种方法是“和”的思路,那“减”的思路行不行呢?尝试一下。

(5)补短法4:如下图所示,延长DB至E,使ED=AC,求证AB=EB。

思考之后会发现,很多线索都断了,结果无法证明。与补短法1与2的“和”“减”相比,为什么它们就可以都证明,而且复杂程度差不多,但到了补短法3与4这里,就变了呢?变成了一种方法巨复杂,另一种看似近在眼前,但却隔了一层国产防弹玻璃。

再回忆上一道题,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依照对称性做的辅助线,无论是“和”还是“减”,证明过程都很方便。或许,这就是对称性的巨大威力吧,以后实在没思路了,照着对称性补补画画,说不定会出现奇效呢。

写到这里,可以收尾了。

两道并不算多么难的题目,被自己“搞”成了这个样子,但我认为是有意义的。几何证明题灵活多变,解答思路、辅助线做法有时带点玄乎的感觉,但凡经历过的人都懂。很多时候,看似在讲思路,其实是把题目进行了分类,然后每一类有其稍微固定的套路,美其名曰分析。比如看见中线延长(倍长中线),再比如遇到双倍角该怎么怎么做,还有这两道题的本意——截长补短。

我个人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总觉得还不够,如果都是如此,那对推导能力的锻炼将大打折扣,毕竟未知的领域不会给你分类,更不会给你每一类的套路。如果没有了这个前提,所谓的分析方法,就是个无根之木。

在分析这两道题时,我其实是在有意识地引入新问题:如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先总结可能的方法有哪些,然后根据已有条件去分析、选择,接着将问题一步一步转化。问题转化的方向不都是逆向的,还有正向,甚至两头凑。此外,在思考过程中,不同的辅助线会带来不同的问题转化,继而会产生不一样的后果,或较难的证明过程,或死活同,那么如何针对具体的条件有效地添加辅助线也就被纳入思考之中。

如果再将截长补短法一般化,那就不是只证明两个线段相等的问题,而是多条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这一类问题还有一个镜像问题——如何证明两个角度相等。

我是不赞成把所有的题型分类,然后思考每一类的特点吗?不,我不光赞成,还特别推崇这种思考方式。我所思考的是,这个过程能不能由自己(指学生,但也不排除自己)完成(当然是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了)。为了自己能够今后能与学生清楚的交流,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为例,重新梳理一边。

(1)遇到了证明线段相等的问题;

(2)思考自己都曾遇到过哪些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3)看看这道题的已有条件,分析那些不同的方法,选择,继而将问题进行转化;

(4)继续分析转化后的问题,理论上可以从证明线段相等转换成证明其他线段相等,或者证明其他角相等,比如等角对等边中的等角,比如凑全等的其他条件。这有点套娃,但题目绝对有所克制。

(5)思考过程中有没有必要添加辅助线,如何有效地添加辅助线;

(6)最好能够有意识地分析,接触或者思考的多了,就容易发现一些题目存在相似的思考方式,也就是什么样的题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这总比老师直接告诉强多了吧,当然难度也会增大不少;

(7)对学生的难度大,最后的结果不一定好,但这绝不是不思考的理由,只要思考就会有所收获;

(8)对老师的难度大,体现在如何合理的引导学生朝这个方向思考,如何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台阶。

以上,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相关文章

  • 教学思考:几何证明分析方法(2)

    承接上一篇文章,继续死磕一道题,从中探究几何证明题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如下图,在ABC中,∠B= 2∠C,AD平分∠...

  • 教学思考:几何证明分析方法(1)

    编者按:国庆期间,遇到一道用截长补短法证明的几何题,是一道非常典型的题目,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

  • Unit3

    1.单元话题整体分析(computers) 2.分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阅读 词汇:目标,重点单词短语...

  • 说课树形图2019-12-24

    说课 一、树形图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育的方法 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环节 教学评价 评课 1、信...

  • 于永正《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

  •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测试分析-2020-09-23

    内容分析:本章主要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也就是在几何学习上由小学时的直观几何开始转入到初中的推理几何,对证明题的...

  • 证明题教学思考

    几何证明题一直都是学生的难点,以人教版初中教材来说,几何模块有平行线、三角形全等、四边形、圆、三角形相似。每个内容...

  • 于永正《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言文主旨 1.继续交...

  • 教学思考:如何处理几何难题?(2)

    这是一道在条件限制下,图形确定的几何难题。原题如下: 如图所示,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点E在A...

  • 一道几何证明的思考

    文:果子妈 以下是一道复杂的不想看的几何题。 做题前 做题总是要理清思路,再决定下笔,一气呵成。 证明有三种思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思考:几何证明分析方法(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dq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