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211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255(2023.9.26星期二)
自卑感是个体心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对自卑感的强调也是个体心理学的特色之一。所谓自卑感就是个人因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者低劣而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消极心态。在阿德勒看来,它是人类正常的普遍现象。
他认为,个体在面对困难情境时会产生一种无法达成目标的无力感与无助感,对自己具备的条件、作为和表现感到失望与不满,对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到怀疑,对适应生活环境缺乏自信,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而这就是自卑感。
这种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是行为产生与发展的最原始的决定力量。
(好玩的是每个人克服自卑的方式,它体现在你所有的细节里。)
阿德勒认为,个体的自卑感源于婴幼儿时期的无力、无能和无知。婴幼儿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所以,早在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
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得需要;不断地补偿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势努力。一方面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又有优越目标的引导,这一推一拉的过程持续不止,形成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教学中,在咨询中,面对一个有消极情绪的孩子的时候,到底怎么跟他讲话互动?就在这一推一拉里边跟他互动。一味地夸呀和拔高不行,做到一推一拉是重要的,因为这个才会产生动力。一味地托是不会产生动力的,是没用的。尤其是那些自残的孩子,该怼还怼,但是推拉那个度要把握好。一味地托反而又让他陷入了自恋里边。情感上可以托,事物层面不托,要有底线。如果事物和情感层面都托,可能造成她拿拉自己几下的行为来要挟所有人,达到满足不合理需求的目的。)
有自卑感并不表明一个人是不正常的,相反,它是全部人类文化的基础。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在他看来,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那么,是不是自卑感越重,人就越力争上游呢?
自卑感是积极的驱动力,但同时也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束手无策、心灰意冷,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便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性力量。阿德勒把那些与自卑感同时出现的相互关联的身体与精神现象称为自卑情结。
有没有自卑情结,可以从下列事实中去寻找:过去的生活、迄今为止的行为、孩童时期被溺爱、低劣器官的存在,以及在孩童时期被忽视,没有得到爱的感觉。
总之,在阿德勒看来,自卑和补偿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可以是力争上游的动力,也可以是导致精神疾病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