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懂又简单的0-6岁--《魔法岁月-0-6岁孩子孩子的精神世界》
为人父母之后,孩子养育过程中你一定少不了各种困惑,尤其是孩子很小的时候。我的女儿今年3岁,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担心过她的排便、她的睡眠、她的不听话,也试图从各类书籍中找到养育之道。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是我比较认同的,书中介绍了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以及父母在三大挑战中的应对方法,最后给出了一条核心法则。
书中第一部分介绍了0-6岁孩子的认知特点、他们的焦虑与恐惧,以及父母的养育要点。1、“粘人”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不知新妈妈们是否跟我有过同样的困扰,连续多少天夜里都要搞宝宝,多希望能睡上一夜整觉,可是每到夜里宝宝闹的时候,只要不出现妈妈的声音,小家伙绝对不会安静下来,那时心里仿佛成千头草泥马跑过,不禁抱怨:“怎么就这么粘妈妈?你这不是爱妈妈呀!”书中给出了答案,9个月以前的孩子以为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所以他会把妈妈的离开当成妈妈永远消失。婴儿最不能容忍孤独,虽然孩子不会表达,如果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孤独地待着,他会非常无助,对他脆弱的心灵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尽量多陪孩子,尽量让孩子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生活,建立规律化的生活方式,减少看护人的变动,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克服与父母分离产生的焦虑。2、孩子成长中会有许多不容易被大人察觉的焦虑。两岁左右开始,孩子有了自我的概念,他们想象中“人”的身体,就跟毛绒玩具一样。记得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玩毛绒玩具的时候突然哭了,哭得很伤心,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妈妈,她耳朵破了……”原来,毛绒玩具耳朵那破了个洞。只要她身上流了点血,她都会很郑重地跑来向我汇报:“妈妈,我流血了。”我会选择一个动作暗示给她安全感,“宝贝儿,没事的,妈妈吹一下,很快就好了。”听到我这么说,她往往很快就把这事儿给忘了。
书中第二部分介绍了成长中的三大挑战:学习吃饭、排便训练、控制攻击性。这三个问题对我来说都成功越过,但我碰到很多妈妈在苦恼其一或者其二,结合书中的建议和我的经验,一一分享。首先,关于吃饭,很认同书中的观点,当孩子表现出自己吃饭的意愿时,父母们记得可以放手了,让他尝试自己吃,虽然这时候的动作会让你忍不住想动手帮他,但请你忍住,让他自己来。如果这时候家长用强制喂食剥夺孩子自己摆弄餐具的权利,孩子很可能表现出对吃饭的抗拒。第二大挑战是排便。这个问题我当初也困惑过,到底要不要像大人一样,要求孩子每天早上大便呢?书中给出了答案,我也正在按此践行。当孩子18个月或者更大些,控制排泄的括约肌基本发育完善时,孩子基本能表达自己要便便的意思。父母不需约束孩子,要求他便便,交给孩子自己控制。不宜让孩子在排便这件事情上有过多压力,同时避免让孩子有羞愧和挫败感。因为排泄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如果处理不好,所产生的负面感受可能对孩子未来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三大挑战是处理孩子的攻击冲动。书中给出了使用替代物的建议,如果孩子已经会讲话,父母可以在引导孩子释放攻击情绪的同时,逐渐说出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这种方式来处理冲突,避免直接攻击的行为。
第三部分给出了一条核心法则,也是我非常认同的,父母和家庭的爱,是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实现在本能冲动和社会规则间实现平衡。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早期,母亲与孩子依恋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母亲与婴儿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成年后与世界的关系。家给孩子带来了满足感、愉悦感、安全感。真正让孩子愿意接受约束、培养自律能力的根源,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孩子爱父母,希望自己的表现能让父母开心,所以,孩子会强化被父母赞许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是“好”的;抑制被父母批评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是“不好”的。四岁之后,如果孩子做了父母认为“不好”的事情,无论父母是否在场,孩子都有羞愧的表现。这说明孩子心理已经有了一位父母的代言人,当父母不在城的时候,这位代言人会提醒孩子,做应该做的事,克制住干坏事的冲动。从这里开始,孩子的自律意识就萌芽了。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武力惩罚并不能让孩子反省,反而让孩子产生了补偿心理,削弱了孩子的自律性。让孩子主动放弃自己为所欲为的本能、学习自我约束的唯一力量,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渴望,而不是对父母惩罚的恐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