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二课

心理学二课

作者: 乌素吱吱吱 | 来源:发表于2020-04-06 15:10 被阅读0次

结束的脱离有三个含义:环境的脱离、身份的脱离和目标的脱离。

第一个是环境的脱离, 在结束的时候,你常常会离开你熟悉的环境和关系。

我们的言行举止是由我们所在的关系和情境来决定的。同样,关系和环境规定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所以当转变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先脱离原先的环境和关系,来重新思考自己。

第二个是身份的脱离, 当我们脱离了原有的环境和关系的时候,我们其实也脱离了这个环境和关系所附带的角色和身份。

这会给自我带来新的困惑。

身份是什么?它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是别人看待你的方式。是关于“你是谁”这个问题上,你和别人达成的共识。

原来,这个身份的定义是稳固的,它既限制了你,也给了你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现在,这个自我被打破了。你就会困惑,我到底是谁呢?

第三个是目标的脱离, 人是根据目标来组织我们的生活的。目标有我们过去的投入,也有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可以说,目标界定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界定了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当我们选择结束的时候,常常意味着,我们同时也放弃了我们曾经坚持的目标。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都已经坚持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一下呢?”如果你不能坚持,你常常会觉得,那又是一种失败。

可是换个角度,目标在组织你生活的同时,也会让你的思维变得狭窄,让你只看到和目标相关的部分。

重生的第一要素:偶然

在我看来,重生有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偶然和意外,第二个要素,是另起炉灶。

先说第一个要素, 偶然和意外。

有时候,我们容易从机械的角度来看自我发展,相信如果我们的生活出了问题,会有一个写着一二三四的操作手册,让你来修复它。

可事实不是这样。

重生依靠的是生命本身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会和你所在的生活现实结合,产生一些奇妙的变化。

重生的过程就好像,原先你身上存在着很多个自我,其中某个最主要的自我,因为他自身的限制被剥离了,而另一个原来你觉得微不足道的自我,却成长了起来。

因为他符合你内心的价值观,也符合外界环境的需要,忽然有一天,他就变成了你的主要身份。

重生的第二要素:另起炉灶

另起炉灶的意思就是,你需要跟原先的目标分离干净。既不是想着避开原先的伤痛,也不是想着去弥补损失。只有这样,你才能重新开始。

我曾经讲过,结束的过程也是一个脱离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痛苦,因为它通常都包含着损失。

可是,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怎么弥补损失,那我们就还没有从上一件事情中结束。

重生需要一种容纳变化的能力,也需要我们把原先的经历放下的能力。有时候,只有承认损失,我们才能真正放下,重新开始。

有时候,结束了就是结束了。如果你一直惦记着弥补损失,你就没有办法结束,重新开始。

这跟我们所倡导的文化并不相同。我们的文化总是在倡导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它背后的潜台词是:坚持是勇敢的,而放弃是懦弱的。

可有时候,你还得学会,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下。认栽了、承认失败了,才会发现,原来还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

如果不放下原先的东西,你就看不到新的可能性的。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很需要勇气。

我所看到的大部分转变和重生的故事,都不是直线式的反败为胜,而是另起炉灶。

每一个职业背后,都有一个自我。

· 在公司做运营,这是一个自我;

· 在机关单位当公务员,这是一个自我;

· 在大学当老师、创业或者做一个自由职业者背后,都有一个自我。

这个自我关系到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也关系到我们会怎么行动、思考和感受。

所以,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就是新旧自我更替的过程。而这,也是职业转变最难的地方。

念头的成长需要尝试

职业转型是一个试错过程,中间有很多的反复和纠结。

自我的过渡期。

在这个过渡期,新的自我和旧的自我在一起共存、竞争,逼迫你做一个选择。而你会不断跟自己讨价还价,拖延做选择的时间。

这种拖延,既是因为放弃那个旧的自我所带来的损失,更是因为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种焦虑,是我们面对结束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的。

关系是幸福感和意义感的来源,关系里有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也因此,关系的转变会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

自我是以关系为载体的,所以,当我们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不仅失去了关系中的他,也失去了关系中的那个自我。

如果你曾对她温柔体贴百般呵护,那在重新建立一段新关系之前,那个温柔体贴百般呵护的你也随着这段关系消失不见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把关系的结束,与死亡相类比。

结束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死亡。它伴随着不可逆的失去,这种失去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让我们很难看到重生的可能。

失去了一段关系,意味着你失去了一个自我。这种失去又不像从一块完整的饼里掰下一个块那么简单,它同时会改变剩余的部分。

选择真正的含义,是要用承担选择的后果来体现的。

对于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选择,你是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的。这很容易让人焦虑,所以我们才会想从这样的选择中逃开,用经济学模型去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

可是你要知道,选择就是成就自我的第一步,你就是在用自己的选择,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想成为的自己。除非你是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否则就很难真正理解选择。

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可是如果用过程思维去思考,你就会发现,自我的形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你的选择,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创造自我的第一步。

而后面的很多步,要先等你走了这一步才会知道。

当你把选择放到自我形成的框架上,你跟原先选择的关系就不一样了。这并不是说,放到自我形成的框架上,你就不会犹豫了。

创伤不仅意味着伤害,还意味着成长的机会。

人格其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是基本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内向外向这个层次的人格。

事实上,我们所做的一些心理测试,包括星座的理解,都是在基本特质这个层次上的。

第二个层次, 是个性化的应对方式。

比如我们的目标、防御机制、信仰,我们在人生某个阶段的生活任务和中心。这是我们为了扮演好我们现在的角色,完成我们现阶段的人生任务所发展出来的人格特质。

第三个层次, 也是人格最核心的层次,是人生故事。

人随时随地都在编制自己的故事。我们对生活的意义感,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人生故事的理解。可以说,我们的整个人生,都在完成一个独特的故事。

我们一边当观众,一边当编剧,一边经历,一边修改故事大纲。故事影响了我们的记忆,我们会把那些符合故事大纲的重要情节在记忆中保存下来,同时忘掉那些与故事无关的旁枝末节。

面对挫折,我们通常会有两类故事。

一类, 是“挽救式”的故事。

在这类故事里,我们通常有一个糟糕的开头,会遇到各种困境,但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会不断走出这些困境,过去的纠结可能豁然开朗,即使痛苦无法彻底消除,我们也会积极地接受,去获得内心的安宁。

如果你心里的故事是这样一种挽救式的故事,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你自然就会预测,你会逐渐走出困境,从中学习到你需要的人生智慧。这个故事原型会启动你的行动。

另一类, 是“污染式”的故事。

最开始的时候,你的生活还不错,但是现实会逐渐把原先不错的生活打破。你会遇到各种麻烦,这个困难就像污染源一样,会不断污染你原先的生活。你自己对此却无能为力,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在悔恨中怀念过去。

如果你心里的故事是这种污染式的故事,当你在顺境的时候,你就会担心好日子长不了,会有糟糕的事情来终结这一切,所以不敢好好享受。

恶魔最终只是一股既不好,也不坏的力量。是我们自己的贪心、傲慢、恐惧和胆怯,是我们头脑中太多的应该思维,映射在他们身上,把他们变成了恶魔。

而与恶魔的战斗,就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弱点,并让我们意识到,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我们和他们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恶魔就不再是恶魔了,而变成了我们能够利用的能量。

如果你在和恶魔的斗争中,战胜了自我,那你就会发展出新的自我,新的资源,学习到了新的技能,新的思考方式,最终,你会收获信心和智慧,不再是那个刚跨过门槛,慌慌张张的少年了。

这个阶段充满了挣扎、奉献和斗争。它引导我们去创造新的认知,新的资源。

这个过程可能很艰难也很漫长。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收获的东西,是我们根本没法预料的。

在跟恶魔的斗争中,自我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可以说,这时候的你,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你。

于是英雄故事到了第三个阶段: 回归。

在这个阶段,英雄完成了他自己的使命。他要回到自己出发的地方,把他在旅程中学到的东西分享给那些等待出发的人。如果别人愿意,他也会在别人的旅程里,变成一个新的守护者。

让我再重复一遍。坎贝尔说,英雄之旅有三个阶段:启程、启蒙和回归。

具体来说,它是一个包括了听到召唤、投入召唤、跨越门槛、寻找守护者、面对和转化恶魔、发展内在的自我、蜕变、带着礼物回家这样的旅程。

艺术家都会想很多的,关键是要学习一种东西来表达自己。”

一个人获得身份认同的标志,就是为自我负责,以及学会容纳矛盾。

职业有三个层次:生计、事业和使命。这三个层次背后所假设的人际关系是不同的。

· 生计代表的是一种你被压榨、被逼迫、不得不为的关系;

· 事业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稳定、互惠的关系;

· 而使命呢,则变成了一种你为职业对象服务、奉献,甚至牺牲的关系。

正是对职业背后关系的认同,把你逐渐塑造成了一个有技能、被需要、肯奉献的专家,你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扩展了你的自我概念。

职业认同有四个标志:胜任感、承诺、报酬和满足感。

第一个标志, 胜任感是说,你能胜任这个工作,你能在工作中体会到能力的成长,并获得一种成就感;

第二个标志, 承诺是说,你愿意投入到某个职业中,你会对这个职业保持某种忠诚,并把它视为你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像我自己虽然在做很多事,写作、教学、做一些教育机构的心理顾问等,但是如果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因为我对咨询有很深的情感,并把它当做我很重要的部分。

第三个标志, 报酬是说,你从职业中获得满意的回报。

职业体现的是一种互惠关系。如果你没有从这个职业中获得相称的回报,那你就会有被剥削感,你也很难投入到职业当中。就像一段只会爱她、关心她,但不会回报同样的爱和关心的单恋一样。

报酬也把职业跟爱好区别开来。爱好是可以不计较报酬的,但职业必然会计较。

第四个标志, 满足感是说,职业跟你的自我没有什么违和的地方。就好像你在做你的工作时,有一种很踏实的、本该如此的感觉。

这四个标志也提示了建立职业认同的四种障碍:如果没法胜任一个工作,如果没能做出发自内心的承诺,如果工作给你的报酬不让你满意,或者工作没法让你有满足感,都会影响你建立职业认同。

繁衍的含义是非常广的。

比如,在工作和休闲活动中保持活力、对生活怀有热情和好奇心、积极教导和关爱他人、为社会和他人谋福利、维护公平和正义……这些都具有繁衍的性质。

繁衍的核心含义,就是我们能够借助这些活动,突破自我的限制。否则,你就会在衰老的恐惧中陷入停滞。

繁衍的形式,创造,传承,回报社会的使命感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技术、武功、管理经验,都有超越个人的存在价值。它不该随着你的老去而消失。

即使这些经验是你总结的,或者是你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它们在本质上还是不属于你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你只是它们的保管人。

越是重要的技术或者经验,你越有传承的责任。如果你接受了这样的责任,那你就通过传承超越了自我。

相关文章

  • 命运[]自我实现的预言

    《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今天是第二课。 第二课的感受与学习 自我实现的预言二:要不得的“好处” 深刻理解: 1、人类最...

  • 问题缔造现实,你关注什么就放大什么

    今日学习积极心理学第二课——你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界曾做过一个跨国界研究,就是大多数人在对自己提问的时...

  • 心理学二课

    结束的脱离有三个含义:环境的脱离、身份的脱离和目标的脱离。 第一个是环境的脱离, 在结束的时候,你常常会离开你熟悉...

  • 【时间管理司马腾】第九期训练营第二次作业

    时间管理司马腾第九期第二课:时间管理心理学 今天的作业:今天讲的行为心理学哪一点对你最有用?以后你怎么运用? ...

  • 筑基第二课

    中原焦点团队郑海燕坚持分享1111天2022.1.22 筑基第二课收获 心理学三大理论 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

  • 心理学第二课

    这一堂课的核心有两个: 1、点赞,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之前总认为刷朋友圈是在浪费时间,浪费注意力,更加很少的用心...

  • 心理学第二课

    研究设计 描述性研究(健怡可乐) 相关性研究(实验研究) 因果关系分析 1,因果关系更复杂 2第三种变量 如何有正...

  • 哈佛大学《幸福课》2

    第二课 为什么要学习积极心理学? 1 方法适合的重要性: 要不断尝试,多加练习,鉴别哪些方法适合自己 2 关于心理...

  • 哈佛积极心理学:从物质观念到幸福观念 以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文

    在第二课我们讲过,研究积极心理学,要集中研究有用的东西, 它会普及应用到大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幸福...

  • 刘嘉《心理学基础》第二讲学习

    今天开始学习得到刘嘉老师《心理学基础》30讲的第二课:告别自我中心思维。 我们每个人出生后都会有的思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二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zkb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