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样,精读第一章后,以后打算只分享重点,尽管这样做的确会使尼采丰富多彩的写作手法遭受致命削弱。
第二章是尼采为未来哲学家而写,当然他认为在他的时代超越同时代哲人。
24
人生活在何等罕见的简化和伪造就中啊。我们是怎样让自己的感官像一些肤浅的东西开放,让自己的思想故意进行错误的推理。我们是怎样从一开始起就懂得要坚持自己的无知,为了在生活中享受一种难以理解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轻率放任、尽情放怀、轻松愉快。
科学只是建立在变得花岗岩般坚硬的无知的基石上,而求知意志却是建立在一种强大的多的意志的基石上,即基于一种追求不知晓,不确定,不真实的意志。
体会:人在自欺。
25
你们这些哲人和认知之友要当心,当心那殉教精神!当心那“为了真理”而承受的痛苦,甚至还要当心那自我辩护!你们良知中的纯洁无辜和优雅中立都会被摧毁。你们会变得愚蠢顽固,兽性大发,最后甚至不得不扮演世界上的真理捍卫者的话——真理是个有点儿迟钝的老好人,所以需要捍卫者。
即使是戴上最富有精神性的面具,如斯宾诺莎,或许自己对此毫无觉察,最后也总会变得诡计多端的复仇狂或下毒者,更不要说那些呆头呆脑的道德义愤了。哲人有殉教精神,他为真理而献身,但若是放到光亮处一看便知里面藏有多少煽动家和戏子的玩意儿。
体会:不要成为“真理”的捍卫者。暗合本章题目中的自由。
26
凡是精英,都本能地向往拥有自己的密室,以便逃离人群。
谁若是没有在与人交往中不时的变色,没有在困境的光怪陆离中闪烁,没有由于厌恶,厌倦,同情,阴郁,孤寂而脸色青一阵白一阵,那他必然不是一个品味高尚的人。
任何交往,除了与同类的交往,都是糟糕的。哲人为了研究普通人,在生活中时常伪装、克己、保密,会感觉无比难受,充斥着失望。
那追求认识的人就该努力的侧耳细听,不是在怒气冲冲地谈论。怒气冲冲的人会用自己的牙齿把自己(或者作为自己的替代品,把世界,上帝或者社会)咬得体无完肤,撕得血肉横飞。虽然从道德上来看他比其他人站的高,但在任何其他方面,他却是更加平庸,更加无足轻重,更加不会带来什么教益。没有谁比怒气冲冲的人更能说慌了。
体会:未来哲人的态度。
27
求得理解,难上加难:当你向恒河激流一般的思考和生活,而别人却都在以乌龟的方式,充其量以青蛙的方式思考和生活时,更是如此。
28
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难就难在语言风格的节奏,这种风格基于种族特性,更侧重生理角度来讲,基于其“新陈代谢”的平均节奏,有些翻译追求忠实,但几乎就是歪曲,无意间使原作粗鄙化,只是因为没能译出原作中的大胆快乐的节奏。
29
不受约束,这是极少数人的事——独立是强者的特权。
谁追求独立完全有权这样做,但又并非必须这样做,如同进入一座迷宫,使生命本身面临的危险成千倍的增长。倘若一个这样的人如此毁灭了,人类根本感受不到,也无从同情。
体会:活着并思考,带来更多的教益。
30
我们至高无上的见解,假若未经许可便传到了那些并非注定为此而生者的耳中,那就一定看起来如同蠢话,有时候还像在犯罪。如同在印度,在穆斯林中宣传平等和均权。
有些书对灵魂而言具有完全相反的价值。究竟具有何种价值视情况而定,根据其是卑微的灵魂,低下的生命力,还是高尚的强有力的灵魂而定。这些书对前一种情况是危险的,会导致崩溃和解体;在后一种情况如同传令官的号角,呼吁最勇敢者发挥出自己的勇气。
谁都能读的普世之书总是不好闻,小人物的异味总是挥之不去。在芸芸众生吃饭、喝水、礼拜的地方通常散发着臭味儿——别去教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