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卷下17天权诗解1照己不蔽情通宇宙
题文诗:
挈天地能,逍遥游者,谓之还名;不还于名,
之人明照,光照不能,照己之明.独化终始,
随能序致,独立宇宙,无封无疆,谓皇天地,
浮悬三光,天地之明,委命相隔,谓之曰时;
通而无隔,谓之曰道;连接万物,统领天地,
合膊同根,命曰宇宙,知宇故能,无不容也;
知宙故能,无不足也;知德故能,无不安也;
知道故能,无不听也;知物故能,无不然也.
只知其一,而不知道,故未能理.昔行不知,
所如往而,求者必惑,索所不知,求之象者,
则必弗得.故常人者,莫不蔽于,其所不见,
隔于不闻,塞于不开,诎于不能,制于不胜,
世俗之众,笼乎此五,而不通此,未能得见,
而付有形,故而曰有,无军之兵,无服之丧.
故人之轻,死生安危.蚊虻坠乎,千仞之溪,
乃始翱翔,而成其容,牛马坠焉,碎而无形.
由是观之,大者不便,重者创深.兵者涉死,
而取生也,陵危取安,故言而然,道而当也.
天权第十七
【原文】1
挈天地而能游者谓之还名,而不还于名之人明照光照不能照己之明是也,独化终始,随能序致,独立宇宙无封,谓之皇天地,浮悬天地之明,委命相鬲谓之时,通而鬲谓之道,连万物领天地,合膊同根,命曰宇宙,知宇故无不容也,知宙故无不足也,知德故无不安也,知道故无不听也,知物故无不然也,知一而不知道,故未能里也。
昔行不知所如往而求者则必惑,索所不知求之象者则必弗得。故人者莫不蔽于其所不见,鬲于其所不闻,塞于其所不开,诎于其所不能,制于其所不胜,世俗之众笼乎此五也而不通此,未见而有形,故曰:有无军之兵,有无服之丧。人之轻死生之故也,人之轻安危之故也。
夫蚊虻坠乎千仞之溪,乃始翱翔而成其容,牛马坠焉,碎而无形。由是观之,则大者不便,重者创深。兵者涉死而取生,陵危而取安,是故言而然道而当。
【译文】1
能提携天地而逍遥而游者,称之谓能还名于物。而不能还名于物之人,虽明照如月,光照如日,亦不能照己之明也。(还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也)始终独立化育万物,并随顺万物之能而序列其功。遗物独立,无有边界,可谓天地之皇也。悬挂日月星辰,按周期运转不休,这就是时。畅通而无阻,谓之道。连接万物,统领天地,合脉同根,称之谓宇宙。知上下四方之大,故能无不容纳也,知古往今来之长,故能无不知足也。知所能得,故无不安也。知普遍规律,故能无不接受也。知物之用,故能无不可用也。只知其一而不知普遍规律,所以才无能力治理。
夜行不知所往,往而求之必然迷失方向。索求而不知其物象,则必不能得也。所以,人常常无不被蒙蔽于所未见,被障隔于所未闻,被闭塞于所不开,屈于所不能,被制约于所不能相胜。世俗之人,常常被笼罩于此五种情况而不通。这些都是未能得见(指全见而不蔽)却已付之有形,因而才有“无军之兵,无服之丧”。这是人之轻生死之原因也,这是人之轻安危之原因也。 蚊虻坠落于极深之山谷,还能翱翔飞舞而不改其容,若是牛马摔坠下去,却粉身碎骨而不成形体。由此看来,则是大者更加不便,重者受创更甚啊。军事,是入死求生、践危取安之事。所以言语一定要明确,取道一定要恰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