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卷下18能天诗解3取势审己正辞定人
题文诗:
昔之得道,以立至今,不迁也者,四时太山;
得道以危,至今不安,苓峦堙溪,橐木降风;
得道以生,至今不亡,日月星辰;得道以亡,
至今不存,苓叶遇霜,朝露遭日.故圣人者,
取之于埶,弗索于察.埶者其专,而在己也;
察者其散,而之物也.物于乎物,芬芬份份,
皆从一出,至一而易,定审于人,观变于物.
口者所以,抒心诚意,其或不能,喻受究晓,
扬其所谓,或过其实,故行异者,相以为非;
其道异者,相以为戾.偏颇辞者,革物者也,
圣人也者,知其所离;淫夸辞者,因物者也,
圣人也者,知其所合;伪诈辞者,沮物者也,
圣人也者,知其所饰;遁隐辞者,请物者也,
圣人也者,知其所极;正名辞者,惠物者也,
圣人也者,知其所立.立者能效,其所可知,
而莫能道,其所不及.明谕外内,后能定人.
德一在而,不可以见;至道在而,不可专夺.
切譬于渊,其深不测,凌凌乎涌,澹波不竭.
彼虽至人,能练精神,修其耳目,整饰其身,
若合符节,小大曲制,无所遗失,远近邪直,
无所不及.以德万人,其谓之俊;德千人者,
谓之曰豪;德百人者,谓之曰英.凡言谓圣.
【原文】
昔之得道以立至今不迁者,四时太山是也,其得道以危至今不可安者,苓峦堙溪橐木降风是也,其得道以生至今不亡者,日月星辰是也,其得道以亡至今不可存者,苓叶遇霜朝露遭日是也。故圣人者,取之于埶,而弗索于察。埶者其专而在己者也,察者其散而之物者也。物乎物芬芬份份,孰不从一出?至一易,故定审于人,观变于物。
口者所以抒心诚意也,或不能俞受究晓,扬其所谓,或过其实,故行异者相非,道异者相戾。诐辞者革物者也,圣人知其所离,淫辞者因物者也,圣人知其所合,诈辞者沮物者也,圣人知其所饰,遁辞者请物者也,圣人知其所极,正辞者惠物者也,圣人知其所立。立者能效其所可知也,莫能道其所不及。
明谕外内,后能定人。一在而不可见,道在而不可专。切譬于渊,其深不测,凌凌乎泳澹波而不竭。彼虽至人,能以练其精神,修其耳目,整饰其身,若合符节,小大曲制,无所遗失,远近邪直,无所不及。是以德万人者谓之俊,德千人者谓之豪,德百人者谓之英。故圣者,言之凡也。
【译文】3
古来得道以立,至今不改的,四季和泰山就是;得道以危,至今不安的,零落之山遭受山谷掩埋、长蠹之木遭遇大风突降就是;得道以生,至今不亡的,日月星辰就是;得道以亡,至今不存的,零落之叶遇到霜打、晨曦之露遭道日晒就是。所以圣人只是顺势而取,而不索于细察。势,说的是专聚于己而能自己把握也;察,说的是分散于物而依赖于外也。物啊物,分分而纷纷,莫不是从一而出,由一而变啊。所以以人为出发点就能定审,以物为出发点就要察变。
口,是用来抒发心意,表达诚意的,但有时口拙并不能明隐尽知,有时口巧又会言过其实。所以行不同者会互以为非,道不同者会互以为逆。偏颇之词,改变了事物的实情,圣人知其之所偏离;浮夸之词,因物之情而有夸大,圣人知其之所相合;欺诈之词,掩盖物之败坏,圣人知其之所掩饰;躲闪之词,欲求物情而搪塞,圣人知其之所穷极;正直(名)之词,表物之实情,圣人知其之所欲立。立事成物,能成于气可明知,而不能成于其道所不达。
明喻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才能审定其人。执一而不可见,有道而不可夺。譬如深渊,深不可测;静水流深,留而不竭。只有至人,才能修炼精神,修治耳目,整理其身(修身养性),合乎时节。无论大小曲直,无有所失;无论远近邪正,无所不至。德比于万人者谓之俊,德比于千人者谓之豪,德比于百人者谓之英。所谓圣者,只是一般笼统的说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