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写的是如何培养一个“乐于表达”的孩子而不是“善于表达”,在我看来,只有先乐于表达了,以后才有可能善于表达!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质的飞跃!
那么,让孩子能乐于表达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就是父母先学会——闭嘴!
现在的父母,都太爱说了,当然有些长辈可能更爱说,所以导致现在的很多孩子都不爱说,因为他们想说的,父母长辈已经都帮他们完成了。如果你能思考一下,你说的话,到底有没有价值,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那么,我想这件事就简单多了。
前几天在游乐场陪孩子荡秋千,孩子坐了一个秋千,一定要我坐另外一个,那么,我跟她约定好:“这些秋千是给小孩子坐的,你想妈妈陪你坐可以,但是过会有小朋友想坐的话,妈妈就必须得让给小朋友,可以吗?”孩子表示可以,于是我就坐了上去。没一会,一个小男孩就站在我面前,可能有两岁半,比我的孩子要大一些,愣愣地看着我,大约有接近一分钟,我笑着问他:“小哥哥,你想坐秋千吗?”小男孩一言不发,看着我。我鼓励他:“你告诉我呀,你告诉我我就把秋千让给你做,好不好?”小男孩还是看着我,一言不发。这时候他奶奶赶过来,解释说:“他刚从老家来,他说的话你听不懂的!”我说:“没关系,只要他开口,我就让给他嘛!”可是,无论如何,这小男孩就不开口,后来我主动下来让给了这个小男孩,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发声,我想,他的问题已经不是我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了,这是一个家庭的责任!
依依对于喜欢的东西,一定会说出来,因为她知道,她不说出来就可能得不到,如果不说出来她的需求,别人就无法帮助她,这是我在她小时候就用言行告诉她的一件事。
比如,她想吃饼干,指着饼干发脾气,哭闹的时候,我并没有马上给她,我会问她:“你想吃饼干吗?”她点点头,我继续说:“你想吃饼干,那么你要说,‘妈妈,我想吃饼干’!”所以依依就会告诉我她的需求,当然如果她不说的话,我会说:“妈妈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呀!”这更需要的是我们能忍住不主动去满足她。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别人在问孩子问题的时候,比如,中国人的寒暄方式就是:“你吃饭了吗?”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孩子开口的机会,碰到邻居,他们就会问孩子:“宝宝,你吃饭饭没?”我一般会等待孩子来回答这个问题,或者她心情不好时,鼓励她来回答:“宝宝,阿姨在问你呢,你吃饭饭没?快告诉阿姨呀!”当然,并不是每一次她都乐于回答,偶尔我也会用物质奖励:“快告诉阿姨,说了就可以吃橘子咯!”那么,她会更乐于回答。
而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孩子还没回答,家长就直接以孩子的口吻回答了:“阿姨,我吃了。”而对于孩子有没有开口,全然不在乎,他们觉得,这是在帮孩子礼貌地回答他人的问候,当然,如果孩子还小,比如,才一岁左右,可以示范给孩子看,可是如果孩子对于这种简单的句子已经完全有能力自己表达了,还如此代劳,那么,你肯定是在阻碍孩子的语言发育。所以,父母长辈需要适时地“闭嘴”。
那父母什么时候需要开口说呢,第一个时期是孩子小的时候,还不会表达的时候,父母可以多说,这个时期,父母可能要说很多的“废话”,不要小看这些“废话”,它们绝对对孩子后期开口的早晚起到很大的作用。
比如依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会没事跟她说话,让她熟悉我的声音,出生后我也经常会跟她“聊天”,当然这都是我在说,她也乐在其中,喜欢看我的嘴巴动来动去。所以依依开口的比较早,五个多月就开始喊“恩妈!”六个多月喊“奶奶”,因为我每一次喂奶都会告诉她:“我们吃奶奶啦!”七八个月喊“爸爸”,九十个月喊“家家”,一岁多就会说很多词语了,因为一岁前,我每做一件事,都会自言自语:“我去给宝宝洗奶瓶了,我带宝宝出去玩了,我们前面走过来了一位小姐姐,有一只小狗在奔跑……”虽然孩子这时候无法开口说,但是,她的脑海里面已经积累了千百次大量的词汇,这为她以后的开口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时期就是孩子能一些基本的表达了,那么父母一方面要学会“闭嘴”,给孩子大量开口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要开口表达,比如,对于孩子开口的行为进行鼓励,对于不开口的时候学会激励,对于很多问题又要进行启发式提问,还要适时用陈述性描述帮助孩子完善他们凌乱的句子。看,这些就需要我们运用智慧来对话了,你要思考你说的话起到什么作用。所以我说,育儿技能很多时候都是与职场技能是相通的,等到孩子的大脑开始飞速发展的时候,你的智慧却停留在出生的头一年,那么,你的孩子将会与别人的孩子拉开差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