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中考复习也有一段时间了。前几天上完一节课,有个成绩颇好的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像你这样的速度,估计到中考都复习不完啊!”
我笑答:“我没想着要复完啊,我们要脚踏实地,走到哪里算哪里。”学生表示无语。
中考复习有没有必要复完?或者说,怎样才算复完?
我们平时所说的复完,通常指的是是指把每个学过的知识点又给学生过了一遍,或者让学生做完了每一份复习资料。带着这样的观点,我们会很珍惜所剩无几的复习时间,想尽一切办法赶进度。如果进度达成,我们会很欣慰,即便学生成绩不行,那也没办法,我们可是都复完的了!
如果有哪个教师没有“完成”复习任务,但学生成绩还不错,我们在惊讶的同时会认为,要么是学生的素质比较高,要么是这个教师平时教的更踏实。其实还有一种可能,中考复习的完成有另一个含义。
对学生来讲,学习数学最直接功利的目的,就是在中考得到更好的成绩。为了这场考试,他们可是足足学了五个学期的数学!可是,如果刚学完所有的知识,就立马参加中考,学生可能会考的不错,但考的不好概率更大。我们开展中考复习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赢得中考的概率,注意,只能是概率。
学生想在中考拿到好成绩,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实力不够,另一个是发挥不好。这两个不难理解,目前中考拿分的规则就是做题目,你做出来就得分,做不出来就扣分,这是实力的问题;你平时能做出来,到了考试偏偏卡壳,还是会扣分,你做不出来,但蒙对了答案,还是会得分,这是发挥的问题。
实力不够,发挥再好也有限;实力强大,发挥不好也概率小。可以说,实力是发挥的前提。我们平时研究的中考复习,包括参加的各种教研活动,主要的落脚点,都是如何壮大学生的实力。
对于这一点,许多网络文章和论文给出的答案,都是所谓的三轮复习。简单地解释,就是把学生的大脑看作一台电脑,五个学期下来,零零散散地装了一大堆软件。
第一轮复习,就是把这些软件归下类摆好,比如文字编辑的放一起,图文排版的放一起,演示说明的放一起。
第二轮复习,就是给定一些专题任务,看看这些软件运行的溜不溜,比如提供提供一些文字和图片,让你整理成一片公众号美文,或者提供几份材料,让你设计一份演说PPT。
第三轮复习,就是启动一个完整的模拟项目,看看各类软件在配合使用的过程中有没有bug出现,比如排版好的文字在手机显示不整齐,PPT上的图片在别的电脑显示不出来,无则过,有则修补,然后继续模拟。
中考之前能把三轮复习顺利地进行完毕,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复完。可是,有的学生玩不转这一套,即便给他一个学期的时间。比如我在教的两个普通班,学生基本上处于这样的水平,五个学期下来,有些软件还只是个安装包,压根没安装,有的连安装包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发现一个安装好的软件,运行起来却发现很不稳定,输十个字给你丢八个字,打开一张图片就死机!
有的人可能怀疑:“看你说的,有没有那么夸张!”其实很简单,找几份中考真题一测就知道了,快班的最低分82分,在我的两个班都能进入前三,及格个位数,过半的人在低分线附近整挣扎。别说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都不好开展。别说学生,我们自己也差不多。如果你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个都没搞懂,那么给你一张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图也没什么用,你需要的是重新打磨每一个基本概念。
这种情况下,更划算的选择,是选定几个常考题型和高频考点,逐个让学生开练,缺哪个软件就下,哪个软件不稳定就修,或者删掉重下。一个练的差不多了,就换下一个,如果随后的测试发现又不行,就倒回来重新练,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断反复,直到中考。
有的人可能奇怪:“你这不是等于上新课吗?”说的没错,上新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下载和安装软件的过程。普通班的学生之所以只有目前的这种水平,就是因为过去荒废了好时期,该下的软件没下,该安装的软件没安,该升级的系统没升级,结果当别人变成一台软件齐全的win10系统时,他们依然停留在老旧的windows XP系统。
有的人还会质疑:“你怎么知道自己选的常考题型和高频考点管用,要是中考不考岂不尴尬?”这倒不会,你没看每年的教研活动,无论是专家发言还是同行分析,都离不开常考题型和高频考点的总结。三年的初中时间,能学的知识点也就这么多,而且对于每一届的学生来讲,中考都是有且只有一次,你出的中考题如果不涉及常考题型和高频考点,怎么发挥中考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呢?
另外,考纲提到,中考身兼两大任务,一个是看看学生这三年数学学的怎么样,另一个是看看谁更有能力上高中。这意味着中考得有一部分基础题,否则会有一大片学生的水平看不出来;同时,中考还得有一部分难题,否则看不出谁是人才。无论对谁来讲,最好的策略都是先稳拿基础题,再争夺难题。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如此,基础题稳一分,中考胜算就多一分,基础题没搞好,难题也没什么了解的必要。
按照这样的思路,中考复习能不能复完,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持续不断地执行更好的选择,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可以说,教育也是一种投资。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