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写小小说,故事
想学写作,就要去写,但不是盲目地写

想学写作,就要去写,但不是盲目地写

作者: 火车比马车快 | 来源:发表于2019-11-17 13:24 被阅读0次

    今天听了老师分享的写作心得,感慨颇多。

    自己写也有些年头了,老师提到的那些痛点,自己也是真的都感受到了。但是,多年以后,自己还是有那些痛点,直到听了老师的讲解,才明白,只有真的解决了那些痛点,才不会在原地踏步。

    老师分享了很多干货,其中最有感触的就是如何踏出写作第一步: 写什么好,写就对了。

    其实自己在多年的写作摸索中,渐渐的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有“灵感“的时候真的很少。我所谓的“灵感”是那种文思泉涌的状态,也就是浑然天成,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的感觉。但是,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更多的时候,或许我们并不能有这样的“灵感”。

    写作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思考,需要安排,甚至说布局也不为过。一篇好的文章,首先,我们要想好它的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你想表达什么,说什么事,解什么惑,或者讲什么故事;

    其次,我们写文章之前一定要写大纲,大纲是步骤,是条理,是判断你是否想明白了如何开始,如何行进,如何结束的依据。我在写作中就有一个感觉,往往写着写着不知道怎么进行下去了,就跟记忆一样,啪一下,断了。此时只能搁笔,等待“文思”回来的时候,或许也就这样搁浅了。

    最后,文字的具体和形象能够让读者产生切身的感受,盲目堆砌华丽的词藻,或者是生硬直接的描写,都没法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写作(来源网络)

    老师的分享中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给出了可操作性的启发,真的受益匪浅。

    1. 主题太大,写着写着就乱了。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比如,之前我看了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后,对其中说理智、情绪和直觉关系的一章(《财富自由之路》第48问:执行力差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挺有感触的,于是也想写写自己对理智、情绪和直觉的心得。

    于是,我在简书上写了《理智、情绪和直觉》这个标题,预想着先将读书心得作为引子,然后结合自己自身的感悟,再列举一些例子,然后把自己对理智、情绪和直觉之间关系的理解阐述出来,继而对别人进行启发。

    我本来想的挺好,但是写着写着就觉得力不从心了。我发觉这个标题本身就把自己要表述的东西扩大了。从理智、情绪和直觉之间关系的角度,可探讨的方面就有很多。况且,仅仅是单独拿出其中的一个关键词,也有很多可阐述的东西在里面。反观李笑来的这篇文章,人家恰恰是以“执行力差的根源”这一设问来作为引子,引出人们对理智、情绪和直觉及其关系上存在的误区,进而阐明为了达到让执行力变强,该如何对自己在理智、情感和直觉上的分工协作能力进行改进的观点。

    这样一来,阐述理智、情感和直觉这个比较大的主题就瞬间缩小为未了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进行的叙述。因此,主题太大,你会不知所措。我们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会体会到为了说明这一点需要先将那一点说透,但是要说那一点又得把另外一点提出来,这样会陷入死循环,你的文章内容会无限“蔓延”,到最后只能是疲惫不堪、偃旗息鼓。

    2. 千万别忽视大纲的重要性。

    其实,这可能是我这样爱好写作的人,早在拥有作家梦的少年时期就被“教育”过的技能了吧。但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培养出自觉的先写大纲再写文章的习惯。

    为什么呢?懒、嫌麻烦、或者是对自己的写作能力高估太多,认为自己能够文思如注吧。

    不过,抛开这些表象,我想说说深层次的原因。从我自己的观点出发,我觉得写大纲其实是一个理性的梳理你所要阐述的东西的条理性和结构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思考,需要推敲的。也就是说,这是需要耗费脑力的一件事。你必须想明白你的主题,然后围绕你的主题,你要写哪些点。这些点的展开当然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进行,然而你势必要相对具体的想明白这些点,这些点是否能给主题服务,要不要穿插例证,如何承接其他的点,他们是递进关系,还是多维度的组合,等等。最后,你还得想好怎么结束,怎么让你的笔收住。

    我想,单是叙述这个过程,就会有很多要做的工作在里面,我们的大脑当然是一上来就会开始拒绝的了。什么都不想,写到哪算哪多轻松啊,干嘛要离开舒适区呢?!我想,这是不先写大纲的“直觉”吧~

    大纲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架构文章,让我们有一个蓝图,知道文章是如何开始的,如何行进的,继而是如何结束的。盲目的提笔开始,往往在过程中越走越远而不自知,让文章显得很散。同时,最重要的是,你可能发现自己不知道怎么结尾,也就是说,可能没有了文章的方向。因为,你的思考过程是连续的,从你提笔开始,你就顺着自己的思路随意发挥,中间的内容也许已经偏离了你的初衷,到了结尾,你发现你写过的内容好像已经无法支撑你想要得出的结论了,这可能就成了这篇文章最大的困惑,这样的困惑无疑会让你的读者跟着困惑起来,读者的困惑也就说明了这篇文章的局限。所以,无论如何,从写大纲开始吧。

    3. 文字如何具体。

    老师的讲解中引用了严歌苓的小说《芳华》中的词句,来阐明这个观点。我看过电影,但是书没看过,不过听了里面的节选,确实觉得好的文字是能够从生动升华成灵动的。

    描写人物,或许是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还记得学生时期写的作文:小红大概一米六左右的身高,白净的脸上戴着眼镜,短头发,红色的连衣裙,黑色的皮鞋……

    那个时候就是这样把一个人物从头描述到脚,不带走一片云彩般的给读者留不下任何的印象。反观严歌苓的描写,利用“青春体温的冲击波”描写女主的外形,瞬间深入人心。通过“刘峰棉絮里捞针”这样的细节小事,描写女主的性格,让读者能够切身地体会到女主性格的鲜明。

    这些就是所谓的具体的文字,不在于华丽词藻的堆砌,更不是生硬直接的描写,它们更加的灵动,更加的有效,能够一下子进入到读者的内心,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传而直达”的效果吧。

    写在最后:

    写作是一门学问,正如其他门类的学问一样,有自己的概念边界,有自己的方法论,我们想要写得好,就绕不开这些固有的模块。这可能是我之前就意识到的,但是并没有遵照执行的规则。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强化了这些规则的重要性,开始主观意识上作出遵守的决定,可能是我最大的收获了。或许之前的我,在自己摸索写作变现之路上产生了不少的困惑。不过,在今天的课里面,我豁然开朗,觉得自己的写作又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对自己写作目标的实现又有了更大的信心。庆幸自己找到了路,在这年华尚可,不算急躁的人生阶段上,又看到了希望的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学写作,就要去写,但不是盲目地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au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