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底,人类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被AI支配的恐惧。
不同以往,这一次,首当其冲的,是文字工作者。各大AI应用,通过巨量的数据模型训练,开发出不断升级的聊天机器人。它们可以在几秒钟之内生成优质的文章内容,而这些内容每次都能是全新的。
这,令大多数写作者感到战栗!
一时间,大家认为,写作者马上就要被AI所取代。一些人开始怀疑,是否还有坚持写作的必要?
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更应该无比坚定的写下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1. 观点和感受
在《九宫格写作法》中,作者山口拓郎开篇便说到,“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文采,也不是事实和数据,而是你的观点和感受。”
观点和感受是个人化的,会让你的文字彰显个人魅力。如果你是一个公开写作者,所有文字都摆在网络上,那么,读者会在你的文字中读出连贯一致的个人风格。
AI很难做到这一点。也许它会写出资料翔实的文章,甚至也能写出观点新颖的文章,然而,当把文章放在一起,这里面绝没有连贯的一致性人格。
所以,大胆直接的表达出你的情绪和观点,让读者感同身受,形成共鸣。这样,就会让你的文字更有温度。
2. 灵魂
在《书写自愈力》一书中,作者周丽媛老师说,“作者与作家的区别,便在于文字是否有灵魂。”
何谓文字的灵魂?
那便是作家的自我,是作家对命运的诘问。在同一作家的所有作品中,几乎都可以发现相同的主题,这就是作品的灵魂。
在莫言的作品中,都有「饥饿的童年」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都有「爱而不得」
在余华的作品中,都有「人生的苦难」
......
如果作品没有了灵魂,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想让AI创作出有灵魂的伟大作品,目前为止,还绝无可能。
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伟大的作家,但是,我们至少要尝试用文字表达内心。
3. 影响力和独立思考
凯文凯利在他最新出版的《宝贵的人生建议》一书中,提到,“要想不被AI所取代,你就必须具有影响力,并且不容易被预测。”
这位伟大的预言家所说的话,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听一听的。
形成影响力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广泛地写作,而做到不易被预测,则需要独到的思考能力,这同样需要大量地写作。
就目前AI的技术而言,它实际上是对人类的预测和模仿,就好像一个对你知根知底的朋友,如果他代替你在网上跟人聊天,对面的人不会察觉出来。
要想不被人或AI轻而易举的替代,要想你的思维不会轻易被预判。都需要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芒格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
要练就这样的能力,唯一的方式就是多读、多写。卢曼教授说,“只有写,才能思考。”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启发时,应该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转述」,写出来,此一步骤,便是对思考的刻意练习,也是我们内化知识的必经之路。因为,只有思考,读的过程才有「必要难度」,你的所想才会跟已有的想法发生联系,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网络。
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写出独特的文字,才不容易被AI所模仿。
4. 个人疗愈
在《写出我心》中,作者娜塔莉说,“你需要不停地写,不要干预你的手,不要评判你的思想。”
这便是自由写作,是向内的写作,写的是自己的潜意识,是一场对自己的心理治疗。
我们经受传统教育之后,已经形成了用意识来写作的习惯,我们必须先思考,绞尽脑汁,才能写出一篇文章,这些是向外的写作。这当然也是写作的重要部分。
然而,我们应该尝试向内的写作,不要让意识参与进来,用随机联想的方式,脑子里有什么就写什么,手不停地去写,不要思考。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写出内心被封存已久的声音,这是曾经没来得及抚慰的创伤,是没有被照看好的内在小孩,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被意识给强行按下去了。
向外的写作,是与外在世界对话,向内的写作,是与自我对话。认清自我,是人生路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心理学经典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斯科特派克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或多或少的区别。”
在你向外写作之余,请不要忘了向内写作,让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得到疗愈。
5. 稀缺性
偷懒、走捷径是人性里根深蒂固的东西。
当我们可以借由AI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就生成一篇还不错的文章时,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再坚持自己来写上数个小时。
然而,在现在的网络世界里,本已充斥着大量营销味十足的软文,未来又要被这冷冰冰的AI文字所湮灭,总有一天,人们会发现,以前那极具个人特色的原创文字,已经比大熊猫还要稀有。
到那个时候,如果你还在坚持写作,你会发现,你已经是人群中的极少数。
而你因此而练就的文笔,培养的思维逻辑,会转化成绝妙的文字,成为读者为数不多可选择的精神食粮。
6. 小结
作为一个写作者,生于这样的时代,是幸运的,一方面可以利用AI的辅助,帮我们收集必要的素材,另一方面,AI又将绝大多数竞争者淘汰。
不管你是否有志向成为作家,从现在开始,你都应该在文章里大胆地表达你的观点和态度,写出你的内心自我,让你的读者觉察到这是温暖的人类手笔,而非来自冷冰冰的AI机器。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