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外国人能说普通话早已不稀奇
随着“汉语桥”中文比赛
《非正式会谈》等电视节目的热播
越来越多的“老外”
正成为中国人熟识的“中国通”
随着汉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除开设中文专业的各大院校,孔子学院应属辐射范围最广的汉语教学机构。当前孔子学院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500多所,约有210万名注册学员。武汉国际汉语教育中心
作为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孔子学院的院长,杜可歆(Katharine Carruthers)本科专业为中文,又是英国第一批来中国的留学生,因此可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通”。
初见杜可歆,第一印象是欧洲人典型的高个子和学者式的瘦削,言语中却不见传统认知中的英式保守与严肃,反而时常伴随爽朗的笑声,后续交谈中,杜可歆也把这种固有印象解释为“old thinking”。
再与她深入交流,又能感受到明显的中国风格。普通话流利是一方面,但更多是来自于她可以地道使用富含中国社会及时代特色的词汇,比如“年会”“改革开放”“揭牌仪式”等。
可能这与她在中国的留学经历有关。
1979年,刚刚开放的中国迎来了第一批英国留学生,杜可歆作为其中一员进入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当年全英共有25名中文专业本科生,杜可歆就是这25名学生之一。
第一次来中国,杜可歆对北京的印象是“到处都是胡同”,几乎没有高楼,除了崇文门,印象中最高大的只有北京饭店和友谊宾馆等老牌建筑。
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学校使用的教材也偏严肃。据杜可歆回忆,由于缺少生活化的内容,刚开始的口语水平连买块肥皂都有困难。因为少有高鼻深目的外国面孔,路遇行人还会被盯着看。
有张照片曾生动反映这一图景,那是皮尔·卡丹第一次来中国时美联社记者所拍。同样在1979年,皮尔·卡丹在中国办了第一场时装表演。
不过恰好从那时起,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由于经常往返中英两国,杜可歆感受颇深。“那时候(我们经常)从市中心骑自行车到北大、北语,(道路)中间都是草地,路上只有公车和自行车。”
回到现在,杜可歆指向采访间外车水马龙的立交桥“现在这里完全不一样了。”
80年代毕业后,杜可歆在英中贸易协会任职,得以密切接触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同时也感慨中国变化之大。可能也是这段工作经历令杜可歆预测到中国日后的潜力,从而较早意识到汉语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杜可歆所在的孔子学院下设于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是其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附属高中联合开展的双边合作项目,并得到孔子学院总部的支持。
杜可歆作为UCL教育学院孔子学院最初的推动者,自2007成立起开始担任院长职务。在这之前,她为剑桥大学考试局编辑汉语考试试题,也在剑桥附近多所学校开设中文课。
因此,UCL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区别于大部分依附于中文系的孔子学院,其依托的是教育学院,以研究中小学汉语教育为特色。这一特点也是UCL教育学院孔子学院的首创。
在UCL教育学院孔子学院成立之前,英国很多中小学都有开设汉语课的意愿,学生、家长也有这个需求,但当时的汉语教育面临三个难点:师资难、教材难、考试难。
与国内中小学选拔外教时一度只偏重“母语为英语”类似,此前英国中小学招聘汉语老师也以“中文流利”为重。
因为职业汉语教师太少,教学能力等的选拔标准只能暂且搁置。同时,即便有少数开设了汉语课的学校也缺乏统一教材,授课内容基本为老师自己设计。
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汉语考试的难度则打击了他们选择汉语的积极性。在英国,学习法语、德语的学生居多。在旧的考核标准(大学入学考试)下,汉语与德、法语的试题难易程度相等,而德语与英语同属日耳曼语系,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情况下,自然是考德语能拿到一个更好的分数。武汉国际汉语教育中心
UCL教育学院孔子学院成立后,着重解决这三项难题。其与英国考试局合作更新了汉语考试标准,让试题的难易程度更合理;同时编写系统教材,为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提供参考;另外依靠IOE在教育学方面的优势,着重培训汉语职业教师。
随着英国中小学汉语教师的专业性和职业化日渐增强,经杜可歆估算,从孔子学院走出去的老师大概能占到总体的20%。
2016年,英国政府出资1000万英镑启动“中文培优”项目,为项目内学生强化中文培训,目标为至2020年项目结束,有5000名中学生达到中文4级或5级水平,这一水平意味着简单交流无障碍。
在全英第十五届汉语教学年会上,杜可歆介绍说,项目实施第一年,英国14所学校加入,主要分布在伦敦及英格兰中部地区;第二年,加入的学校增至37所,大约1400名中学生参与每周4小时课程表内的中文课程;从2018年9月份开始的第三年,将有60所学校参与,学生人数将超过3000人。
“中文培优”项目学生为当天的公园采访活动准备提纲
杜可歆在这一项目中担任总负责人角色,继续支持在各中学开设孔子课堂,不过之前主要在伦敦,现在已扩展至整个英格兰。
UCL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在其中主要负责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而这些学生到十二三岁时,会到中国参加中文夏令营,这一活动由英国文化协会与孔子学院总部共同组织,也是“中文培优”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
截至2017年底,孔子学院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办500多所,而那时距离第一家孔子学院开办仅十余年。
孔子学院在英国一直进展顺利,英国也是欧洲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汉语推广这件事上,为何普遍印象中传统保守的英国却如此积极?
杜可歆表示,这种对英国怀有的“传统保守”印象本身也是一种“old thinking”。事实上,英国的商界和学术界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包括伦敦大学学院在内的大学一贯态度开放,因此很容易建立全球合作关系。
不过面对东西方差异,文化冲突依旧不可避免。文化思维直接影响对话逻辑,正如那个收到赞美该说“谢谢”还是“哪里哪里”的经典实例,面对10多岁的孩子,平衡两种文化的冲突似乎有些棘手。武汉国际汉语教育中心
杜可歆的理念是无需刻意寻求中和或强调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理解不同的处世哲学。
接触不同的文化让人学会理解与尊重,但接纳并不等于改变,认可外来文化也不意味抛弃现有文化,过于厘清两者差别反而增加困惑。
截至目前,全英共有孔子学院29所,孔子课堂156个,在英三大皇家领地(根西岛、泽西岛和马恩岛)设有汉语教学机构和人员。
英国已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私立学校开设汉语课堂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5%。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分布从最开始的集中在伦敦地区,逐渐辐射到全国各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