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女诗人的电影。因为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她在诗坛迅速窜红。她的诗,大多与爱情有关,文字直白情感浓烈。
初识她,她身上被贴了很多不好的标签。“残疾”“脑瘫”“农妇”,正是这些不好的标签与她诗人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刺激着我想去了解她。也许刚开始,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但是,当我真正开始了解她的时候,我才发现她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作为一个出生在偏僻农村的妇女来说,她的人生应该平淡得如尘埃,掀不起什么风浪。更何况她还天生患有脑瘫,生活只能靠父母照顾。有一个不嫌弃她愿意“嫁”到她家来的身体健全的丈夫,有一个在上中学的儿子。这在外人看来,已经是一种天大的幸运了吧!
或许,如果她足够普通,那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些能够洗涤心灵的诗歌,也就不会有这部电影,也就不会有我们这些观众什么事情了。但是,偏偏她残疾的身体里却住了一颗倔强不认命的灵魂。有时候,我会觉得她可能是仓央嘉措转世,不单单是他们的诗歌相似,更是觉得她的灵魂不屑于苟同世俗,她的灵魂超脱于自然晴空之上。
她说,她要离婚。她说,她跟她丈夫没有爱情可言。
初听爱情这个词从她嘴里说出来,会觉得可笑。因为爱情是多么奢侈的东西,别说一个残疾人,就算是身体健全的人追其一生也未必能拥有。
她说,她摔倒的时候,她丈夫不但没有扶她,反而嘲笑她。
她说,她丈夫为了800元的工钱带她去讨薪的时候,让她去拦工头的车,因为她是残疾人,别人不敢撞她。
她说,她去法院起诉离婚,工作人员劝她有这个钱不如买点衣服穿吧。
她说,她在那边写诗,他丈夫看她烦。她看他也烦...
她说,她们之间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世俗的偏见与捆绑。她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她心灵并不残疾。她渴望美好的爱情。一个女人一辈子如果得不到爱情,她注定是失败的。所以她要冲破世俗的枷锁,她要追寻自由与爱情。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她近两年的生活细节,以及她始终不肯罢休的离婚想法。在电影里,我看到她的痛,她的挣扎,她的渴望,那种想要挣脱却又无法挣脱的声嘶力竭。作为一个饱受世俗非议的对象,诗歌是她情感的宣泄出口,是她摇摇晃晃行走人间的一根拐杖。
整部片子大篇幅地记录了她离婚的艰辛,因为他的丈夫觉得是她出名了所以想蹬了他,他死死地咬住她的尾巴不放。他说想离婚除非给他足够的钱,不然就要弄得她身败名裂。
钱,对于早期说话行动都不便的她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她没有收入,那时候她的诗歌都只是藏在床头的一种心灵的慰籍,所以她没有钱,这个婚离不了。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这种僵持的局面持续了十几年。
她如此倔强又不甘,离婚之路受到各界的质疑和非议。甚至于她的母亲都无法百分百的支持她。母亲说希望她有个完整的家,不然别人会说闲话。她说这个家从来都没有完整过,人生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看的。
看过电影,我觉得我被她的人格吸引。她言语幽默,思路清晰,有时候反而能把我从那种压抑的观影氛围里带出来。现场时不时爆发的笑声,也刚好证明事实就是如此。电影里,她像个孩子,高兴就笑,不高兴就骂。对她好,她会对你毫无防备,对她恶语相向,她就怼你。她就像她的诗一样,热烈。纯粹。
我觉得,生命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老天夺走她的健康,却赋予她写诗的才华。让她在最挣扎的时候出了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收入,有了可以离婚去追求爱情与自由的底气。最后,她和丈夫都得偿所愿,结束了这快满二十年的悲剧的婚姻。
前半生的忍辱负重,是为了后半生的得偿所愿,我相信离婚后的她一定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这是生命对于坚强的人的馈赠。而她的诗也会随她成长,长成更加广阔的林荫供我们休憩纳凉。
电影散场,有观众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悟。我始终没有上台,但是心中有两点却非常清晰。一,人要有信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坚持自己的信仰。因为对于她来说,爱情就好比她的信仰,如果没有固执地追求心中的信仰,也就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二,人要独立,不要依附于别人。不管是身体独立,还是精神独立,经济独立,否则只能做别人的傀儡。三项占两项,你就能做自己。就像她刚开始只有精神独立,却始终无法离婚,直到经济独立后。像她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她终于摆脱了她丈夫这个老鬼。
而更想说的还是让我们保持一份纯真善良吧,即使在这个人间摇摇晃晃,跌跌撞撞,也能心中有光,不失方向,走得坚定与坦荡。
最后,贴一首我比较喜欢的她的诗。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一次特别的观影《摇摇晃晃的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