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读书
谁说人性非恶即善!

谁说人性非恶即善!

作者: 净彻 | 来源:发表于2016-09-24 22:09 被阅读0次

从诸子百家,到西方哲学,对人性的探讨从未停息。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孟之有言,恻隐、秀恶、恭敬、是非等等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本自具足。

被后人简单归纳为人性本善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人性本恶,善是人为教化出来的,不是生而有之,所以称为“伪”。

李光耀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限制,制止恶的一面。虽然这样说可能令人沮丧,但我仍然这样认为。

西方文化,夏娃偷食禁果,犯了罪,子子孙孙生而有罪,得赎罪。

《新约 罗马书》保罗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


也有主张人性有善有恶的:

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王充《论衡·本性篇》

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圣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扬雄《修身》


那么,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不论是善是恶,他们都认为人的本性,在一生中极其稳定。

在佛法看来,以上都有问题,如果人性是善,那么恶从哪来的呢?

你说人的本质是善的,那么这个不善的行为从哪里冒出来呢?它总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吧。不善需要有心理基础,要有其生长的土壤。也就是说,不善也是由我们心里产生的。不存在没有心理基础作为支撑的不善行为。

你说人性是不善的,那么道德又如何建立呢?人性如果是不善的,那么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恶人,那就不可能有善人,因为善人的产生需要有对应的心理基础。

由此,唯识宗提出了性无记


性,代表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称为阿赖耶识,也叫第八识。它具有无记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它本身不具有鲜明的善和恶的属性,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善恶相混。

因为它不具有善和恶的属性,所以它对善和恶的东西都能接收。同时,它也能为善和恶提供心理的基础。正是因为它是无记的,所以它才能善能恶。

因为前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在活动的过程中,会熏习善和不善的种子。不论是善,还是不善的种子,阿赖耶识都会接收它。阿赖耶识就如一个仓库,你来什么,我就收什么,牛粪接收,黄金也接收。

而具有伦理倾向,能区分善恶的,主要是第六意识。

如果第六意识倾向于善,它就会往我们生命的仓库里收集善的东西,张扬我们生命中善的力量,使人性倾向于善的这一面。

反之,如果我们的第六意识倾向于不善,那么它就会去收集这些不善的种子,张扬我们生命中的这种不善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使我们的生命倾向一种不善。


事实上,作为我们凡夫来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善性和不善性,所不同的是,有的人善性的力量特别大,有的人不善性的力量特别大。

在《瑜伽师地论》里把人分成很多种,有的人贪心重,有的人嗔心重,有的人慈悲心大等等。

所谓贪性人,特别贪婪的人就是贪性人。你不断地在强化这种贪的力量,最后这个贪在你的内心的分量越来越大,直到成为了主导力量,几乎支配了你。随而见到合意的,就很自然地起了贪意。

想想自己,贪性也是极重的。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声音,恨不得它天天萦绕在耳;

眼睛喜欢看美景美人美物,赏心悦目,悦目故而赏心;

鼻子喜欢闻好闻的味道,花香、果香,各种香;

舌头喜欢吃好吃的食物,一旦吃上瘾了,哪怕肚子撑了,还要往嘴里塞;

身体喜欢接触有弹性的肌理,有质地的器皿……

对于一切喜欢的东西,都深深地贪着。

得不到你所贪着的,就起了嗔心。对于不喜欢的,也格外厌恶。“冤家路窄”,窄的不是路,是内心的敌意。这就是嗔恨心重的人,你每天不断地在张扬这种嗔的力量。

我们看到有些人面目狰狞,满脸横肉,这都是心理扭曲造成的容貌的改变。曾到北京郊外的隆德园画院参访,一个朴素优雅的画院,里头的小孩,不论男女,见到你就咧开嘴灿烂地笑,然后满眼的关切与友善,看着他们我小心肝都融化了。

后来才知道,一个笑得格外舒展的男孩,曾是屠夫,每日杀鸡杀鸭无数。在进入画院的一年半之前,他整张脸格外丑陋,长得很局促。是系统绘画改变了他的面貌。

拜佛、诵经、学法,一段日子,不善的习气消磨大半之后,才开始绘画佛像。佛像绘画是感化心灵的艺术,清净的佛像给人以神圣庄严之感。每日描摹,绘画,内心自然也跟着庄严起来。内心日渐柔和,笔下的佛像也逐渐慈悲起来。

不断地培养慈悲,那么慈悲心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你的习性、性格,甚至成为你的人格,最终成为你的生命品质。

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就是对于有情众生的悲心而发起的大愿。我们耳熟能详的观世音菩萨,更是闻名于其“大慈大悲”。平常百姓家的老爷爷老奶奶,慈眉善目,心地好,爱助人,谁说他们不是佛菩萨的化身呢?


作为阿赖耶识来说,它虽然无记,但是生命在活动中,随着这种意识不断选择的结果,将会使生命逐步地形成不同的习性,这种不同的习性,代表着我们生命的一种无尽的积累,有的人是这样的习性,有的人是那样的习性。

世界上,每个人都不一样。习性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巨大,我们要走出来,很难。所谓江山易得,秉性难移。没有通过强烈的戒定慧的修行,没有坚强的意志力,要从生命的不良状态里走出来,那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我们只能随着我们的习性走。

生命的习性,伦理属性是无记,但是每一个生命还是有倾向的,而这种倾向是每一个人自己培养起来的。

其实,人性是动态的,是等待被开发的潜能。

古之哲人虽有人性善恶之分,但是,他们都认为人性是可以变化的。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使善发扬光大;荀子主张教化,并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由恶转化为善。王充主张人乃中性,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善恶会变。

唯识宗认为,人有佛性,只是被凡夫心遮蔽了,无法开显出来,一旦开发出来,即有圣贤的品性。

既然人性是无记的,人性这个阿赖耶识是个大仓库,那么作为仓库保管员的我们,就要留意仓库的库存。留心,是善的货多,还是不善的货多。不善的多了,要及时处理,丢弃,腾出足够的空间来引进和存储善的货源。

否则,不善的货薰坏了善的货,终而臭名昭著,实在可惜。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每日一善的群落越来越多。每天力所能及地做一点善事,瞬间利益了需要帮助的人,更给自己的心里播撒下了善的种子。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生命是无尽的积累,除了吃吃吃,买买买,睡睡睡,你每天在自己的心里,播散下了什么样的种子呢?

     ——《百法明门论第十讲》读书笔记

❤️️

         

相关文章

  • 谁说人性非恶即善!

    从诸子百家,到西方哲学,对人性的探讨从未停息。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孟之有言,恻隐、秀恶、恭敬、是非等...

  • 非善,即恶

    已经紊乱的一切,"表态"和"分类"已经成为了评定万千的唯一标准。有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恶民主,咋一看的自由里,...

  • 人心,人性。

    黑与白、善与恶、阴与阳,这好似人的本性,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阴即阳。我们活在平凡的世界,却被心中的欲望蒙蔽双眼,...

  • 所谓对错,所谓善恶,只是因我们站的位置不同所评判出来的

    在我年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里,世界非黑即白,人性非善即恶;随着我年龄的增长,也见过太多的人和事,我发现这个世界其实...

  • 善与恶――关于“人性本善与本恶的辩论”的思辩无标题文章

    人性本无善与恶之别,并非善与恶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对的,有着关连的事物介定,即名定。 既然要讨论人性本善与或本恶...

  • 要清醒还是要混沌?

    我们人类啊,是善良与邪恶的载体。但又没有完全的善恶界限。 但真的没有吗?非善即恶,非恶即善? 我分不清了。 还记得...

  • 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总是这样,不可能是非善即恶,非好即坏的。

  • 善恶真假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真即是善,假即是恶? 善即是真,恶即是假? 善非善,恶非恶 真非真,假...

  • 善非善,恶非恶

    为善不易为恶,为恶不易为善。人的本性难移,这是不变的事实。 在我们身边对我们不利的伤害无处不在,而有一种伤...

  • 善非善,恶非恶

    据说《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没有枯燥乏味的科学术语,没有冰冷复杂的机械组装,作者玛丽·雪莱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说人性非恶即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qz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