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陪外甥写作业时,在旁边拿着这本书时不时地读,竟然也陆陆续续读了大半。张家这几姐妹和宋家的姐妹同样出众,才名在外,所以对这本书,其实抱了很高的期待。
后来一看,是她86岁才开始写的处女作,又觉得有些忐忑。老人写书,最是冗长,尤其喜欢回忆过去,而且是反复提及。说实话,书中确实有这样的部分,尤其是她晚年新作的文字。但是好在她是一个善于记录的人,看她年轻时的文字,还是能看得出来那份才气的。所以这也给了我坚持书写的勇气:有些东西趁热写,思想体悟都深刻、真实;可现在不写,到老了,很多东西,即使你再努力回忆,也没有当时那种味道了。就像是大棚里的蔬菜、冰箱里的水果,哪怕表面看着一致,可一吃却发现,再也不是那个味儿了。喜悦也好,悲痛也好,愤怒也好,在那当下的纯度是最高的。所以虽然作者晚年多次写到,对于父亲的离世很难过,但都没有她当年听闻二弟去世时,写的那首悼亡诗,更令我动容。所谓的“情以真动人”便是如此!
她生在一个相对民主的家庭,尤其是父母两人都拥有各自的书房,让他们几姐妹从小沁在书香里,这一点让我尤为羡慕。另外从小接受新思想的熏陶,从她当年的旧作,也能从依稀看得出来,当年那些进步女性们思想、作风的转变。
普通大众对于名人的家庭、隐私,总有一种十分隐晦而又执着的窥探欲,似乎知道了那些东西,就能够明白他们成功的原因,或者是背后的黑幕。而我每每看到这种书,反而有一种理想幻灭的感觉。
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得出女性坚持读书,求得思想进步的重要性;也能看得出一位老人对于文字、梦想的坚持;此外,82岁开始学拼音打字,也是一种超凡的勇气,希望我老了也可以做一个,紧跟时代潮流,永不放弃学习的时髦老太太。
至于文采,就不要苛求了。最近读的几本书,都没有让我特别震撼,或者特别喜欢。期待下一本会更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