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象牙塔,走入家庭,似乎也告别了那些诗词歌赋、风花雪月。做妈妈是人生最好的体验,陪伴孩子的过程,也是重新走过童年青年的过程,也有了机会重新去叩响诗词的大门。
没有刻意要求孩子背诵,和孩子一起听了网红主播平哥的《读懂诗人才懂诗》,六神磊磊的《六神磊磊读唐诗》,也普及了自己不知道的唐诗背后的故事;和孩子一起追了《中国诗词大会》,为了学习强国,上下班的路上我一个人二刷了一遍,那些久违了的诗句,慢慢地熟悉起来。
后来有了兴趣,读过蒋勋说唐诗,看过孩子的《半小时漫画唐诗》,还读了不少诗人的传记。最近一周,读了《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触。
熟悉蒙曼老师,始于诗词大会,对传统文化、历史、诗词的深厚学养,幽默风趣的点评让我深深折服;后来有幸,参加一个论坛现场聆听蒙老师授课,更折服于其气质气度。
蒙曼老师另辟蹊径,按照季候来讲诗,带领读者在四季的变换中赏读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读人生的酸甜苦辣。如她在序言之中所说: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古人对季节的变化、对节日的情感,真的比今人敏锐太多,也细腻太多。
品读四时之诗,我们看到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春日长安,看到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夏日庄园,看到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秋日空山,看到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冬日北国。我们看到了春天采桑的罗敷女,看到了夏日采莲的西施,看到了秋日月下捣衣的思妇,看到了冬日寒夜絮袍的思妇。一切诗语皆情语,我们身同感受背后的悲欢离合,情长意短。
品读四时之诗,七窍全开。原先对于唐诗,好像都是似曾相识,但让我背完整首或说出个所以然来,就真的是无可奈何了。蒙曼老师的精准讲解,每一个唐诗,都是一个美丽的画面,都有袅袅的配乐,恰当的典故,读完每一篇导读,我几乎都能不费力地回忆起整个诗歌。最偏爱的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 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 玉漏莫相催”,满城的星光和灯火,星桥也打开了,风流倜傥的少年骑马游街,把地上尘土飞扬,月光洒在人身上,桃李年华的歌女唱着《落梅花》走过来,金吾卫今天不执勤,玉漏啊你不要催人回家。多么连贯美好的画面,何须再费力去记忆呢,字字句句会从心坎里流淌出来。
品读四时之诗,见识增长。认识了一些并不常见的诗人,如杜审言和苏味道,理清了他们和后代杜甫,苏东坡的关系;读了不少有趣的故事,特别难忘杜秋娘和《金缕衣》交织在一起跌宕起伏的人生;懂得了不少典故,唐玄宗追忆孔夫子《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句句用典,若是不了解,实在难以理解。
有时会想,为何今人没有唐朝盛世诗人那么多的情感和惆怅?除了当时传统农业社会,古人和季节的和自然的链接更深之外,大约科技也改变了人类的情感,空调房间四季如春,没有悲秋伤春的氛围,微信电话拉近了距离,也没有送别和离别的惆怅。科技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或许还有我们的情感模式。
网友评论